货币信用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41页(980字)

研究货币信用即货币借贷行为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

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暂时让渡。信用是与商品、货币有着紧密联系,并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范畴。只要存在着商品生产和货币经济,就必然有信用。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信用活动也日益发展,并反过来推动和促进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提出“自然主义信用论”和“资本创造信用论”。前者认为信用是一种工具,是物质财富从一人手中转到另一人手中的方法;后者把信用与资本和货币等同起来,认为信用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决定性因素,银行可以随意创造信用,从而可以随意创造资本。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然主义信用论”逐渐被“资本创造信用论”所取代,在20世纪发展成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信用调节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可以用调节货币信用的办法采解决,具体途径是通过中央银行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法定准备率来影响投资额,达到调节资本主义经济、克服经济危机的目的。

这些建立在庸俗经济理论基础上的货币信用理论都没有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学家在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深入地研究了在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信用和银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货币信用运动的规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的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货币理论。研究货币的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制度等。

(2)信用理论。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信用的性质、形式和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利息的性质和作用等。(3)银行理论。

研究社会主义银行作为信用机构的性质、职能和作用,以及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等问题。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是一门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学科。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改革和开放中不断出现有关货币信用理论的新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行探讨。

。【阅读书目】: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集体编着,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版;《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概论》,张贵乐等着,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