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58页(1455字)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劳动关系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以及人们参加社会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与无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在立场、观点、方法上根本对立,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各不相同。前者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后者则以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西方的资产阶级劳动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与劳动和劳动市场有关的经济问题,以及就业不稳定和劳动就业体制的发展问题等。自50年代以来,资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都有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其中以美国为最,许多大学都开设劳动经济学课程。美国的劳动经济学是由柯孟茨为首的一些制度经济学家从研究劳动工会制度的历史出发,并吸收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劳动关系的理论成果而发展起来的。

无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的劳动关系。由于这个主题同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当时没有把劳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第二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诞生。在新的制度下,劳动关系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原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剥削关系变为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经济问题,诸如如何组织劳动生产以及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等问题需要专门加以研究。

于是,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这门学科。50年代,苏联出版了《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劳动生产率增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2)劳动力管理理论。

包括劳动力管理的性质与作用;以及劳动就业、社会劳动力分配和职业教育的原理和措施。(3)劳动组织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原则与形式;编制定员、劳动定额、劳动纪律和劳动竞赛的原理和措施。

(4)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原则及特点;工资水平、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形式;以及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的原理和措施等。

(5)劳动计划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计划的作用和编制原则;劳动生产率计划、劳动力计划、工资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早在1918年,我国学者朱通九就开始从事劳动经济的研究,他的专着《劳动经济概论》于1922年由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建国以后,我国在50年代向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并于50年代末成立了劳动经济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1982年,中国劳动学会成立,着手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体系。

【阅读书目】:

《劳动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劳动经济学》,(苏)Н·А·伊万诺夫等编,袁伦渠等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劳动经济学》,(美)C·A·摩尔根编着,汤炳章等译,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