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64页(1275字)

又称“生产布局学”、“区位经济学”或“空间经济学”。

研究一定地域空间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组合及其经济关系的学科。

生产布局,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产分工在空间的表现,是社会生产存在的基本形式。

布局经济学以生产要素分布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布局的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

它一方面要揭示影响制约社会生产力地域空间组织的客观因素与规律,研究经济布局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又要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地区经济结构所反映的生产关系矛盾,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或政策措施,使生产布局合理均衡,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对经济现象空间分布的记述与分析,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禹贡》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历代连绵不断。

在西方,古希腊、古罗也出现过地理志的巨着。到19世纪20年代,西方开始出现运用经济因素分析的“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和韦伯,是公认的西方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到20世纪初,一些后继者不仅把区位问题的研究,由工农业部门扩大到其他部门,而且把研究的视野由一个工厂、农场的区位选择,扩大到宏观布局;由纯理论的探讨向区域经济对策和区域规划方法等应用领域深入。70年代以来,西方布局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两大趋势;其一是受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影响,开始重视对不同地区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比较;其二是突破了传统区位理论中的农业、工业等产业区位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城市的生产力布局,以经济地域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群落的生产力布局领域,并注重对影响生产力布局的各种非经济因素的探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布局经济的理论研究者,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先后参加了许多地区和流域的考察和规划工作,并在总结我国生产布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布局经济学。

我国的布局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微观布局经济分析。包括对生产力布局的各种成本因素的综合分析;对生产企业选址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信息要素的探讨;对工业区位与规模经济的研究;对经济政策的效应和生产力布局发展趋势的分析,等等。(2)中观布局经济分析。主要指对区域经济的生产力布局分析,包括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集聚的合理规模与城镇布局、生产企业的选址理论研究,等等。

(3)宏观布局经济分析。以经济区划和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分工的工业布局与经济布局的合理化原则,生产力布局与国民经济战略目标相适应原则,以及农轻重循序发展规律,生产力布局中的时空变化规律,物质生产力与人口生产力协调发展的规律,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加速度规律,等等。

。【阅读书目】:

《西方生产布局学导论》,周起业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生产布局学原理》,刘再兴等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