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65页(1213字)

又称“国民经济计划学”。

研究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学科。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经常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能够由人们自觉地通过国民经济计划去调节。计划经济学以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总体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计划管理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主要有;(1)国民经济计划的理论和管理体制。

包括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特征和理论依据;国民经济计划的作用及任务;计划管理体制、管理形式以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关系;计划体系和计划指标体系;计划方案的科学论证和最优化等。(2)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律,为制定综合平衡的国民经济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结构、比例关系、发展速度和经济效果变化的规律性等。(3)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包括一般原则和个别原则;综合平衡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数学方法等。

计划经济学是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诞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2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但是,苏联早期的计划经济学忽视价值规律的重要性,是一种只强调指令性计划作用的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学逐渐同市场机制、价值理论的研究联合起来。

进入七八十年代,计划经济学研究围绕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计划理论和模式。例如:波兰学者布鲁斯提出的由国家调节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奥塔·锡克提出的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混合的经济模式等等。

我国的计划经济学是在50年代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学的基础上起步的。

60年代,在我国国民经济计划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推动下,反映中国计划经济理论研究特色的《国民经济计划学》问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的基础。

进入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并概括了我国计划体制的四个基本点。这是创造性地运用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解决计划管理体制问题的典范。

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计划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英国等采用所谓“指示性计划”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方法。

在比较研究东西方经济计划的基础上,产生了西方的计划经济学,其主要内容是“指示性计划原理”和“需求预期理论”等。

。【阅读书目】:

《计划经济学》,李震中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国民经济计划原理》,该书编写组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计划经济学》,(英)克里·特纳、克莱夫·科利斯合着,林毅夫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