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控制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80页(1346字)

运用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过程的学科。

经济控制的思想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亚当·斯密把市场竞争描绘成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可以自动控制供求关系和各种比例关系。法国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是用控制思想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萌芽。

20世纪40年代,对策论和控制论产生后,很快被运用到经济领域。

第一部论述有关经济控制的着作,是对策论创始人冯·诺意曼1943年出版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书中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市场竞争和经济控制的功能。1957年,美国的图士丁教授发表《经济系统的机制》,用控制论的方框图、信号流动图描绘凯恩斯关于投资、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

1957年,数理经济学家艾伦发表《数理经济学》,把控制论的一般原理引进经济学研究领域。本世纪60年代初,经济控制论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东欧一些国家产生。

尼亚早在50年代就开始运用控制论原理研究经济问题。

经济控制论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分化为两个既相关联又相区别的体系:一是属于数理经济学分支的经济控制论;二是被人称为“控制论经济学”的经济控制论。第一种经济控制论体系的特点是将所研究的经济系统视为被控系统,其中的人和物及各种参数都是被动的被控制对象。这种经济控制论在本质上与数理经济学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使用了数学中较深的理论和方法,更侧重于研究控制方式及事物的动态特征。

主要内容有:应用最优控制理论于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用控制论中的波特里雅金最大值原理提出最佳经济增长模型;研究最佳消费投资比例的控制论模型;最佳广告费用的控制论模型;科技人员最佳分配的控制论模型;研究最佳教育、培训投资规划以及生产与库存的动态最优化问题;机器设备的保养与更新的最佳控制问题;使用控制论中的噪声分析、识别理论进行经济模型的估价及研究资源利用最优化、基本建设投资最优化、厂址选择和规模确定最优化及生产力配置最优化等问题。第二种经济控制论体系的特点是将所研究的经济系统视为包含着控制因素和被控制因素的控制论系统,而且控制因素与被控制因素可以互相转化。经济系统中的人是有其内在动力结构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是协作的又是竞争的,人与人的这种关系形成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种主动结构,这一结构形成了经济系统的控制功能。经济系统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具体的生产技术效率。第二层次是经济中人与人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第三层次是通过价格、收入、利润、利息来控制分配,构成反馈回路。第四层次是通过经济立法来控制第三层次。

这四个层次形成复杂的既有串连耦合又有并联耦合的多级控制网络。经济体制的实质正是一个极复杂的经济控制网络,因而这种经济控制论体系(或称“控制论经济学”)可以为研究经济体制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阅读书目】:

《经济控制论初步》,杨小凯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经济控制论导论》,(波)奥斯卡·兰格着,杨小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经济控制论》,(罗)曼内斯库着,何维凌译,新时代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