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平衡系统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81页(1999字)

又称“开放系统经济学”。

应用现代物理学中研究复杂系统的非平衡系统理论来研究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规律及形成稳定有序的经济结构的条件与特点的学科。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平衡现象都是暂时的、相对的,只有非平衡现象才是经常的、绝对的。在经济领域中,过去比较强调平衡现象的重要性,对非平衡现象则很少进行研究。其实,国民经济本身就是一个非平衡系统:从空间角度来看,产业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不平衡的;从时间序列来看,经济发展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规则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则的随机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涨落现象。

这都是非平衡系统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非平衡系统经济学以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经济现象的协调、控制规律为研究对象。

它的任务是在克思主义指导下,用现代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各种经济系统(宏观经济系统和微观经济系统),尤其是复杂经济系统的非平衡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形成稳定有序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

非平衡系统经济学是80年代初我国经济理论工作者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把现代物理学所取得的最新成就——非平衡系统理论,应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提出的一门新学科。

近年来国际上研究非平衡系统理论所取得的显着成果主要有: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1974年西德物理学家哈肯创立的协同理论;1977年西德生物学家艾根提出的非平衡态自组织现象的超循环理论等等。非平衡系统经济学根据上述理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它的内容主要有:(1)“耗散结构经济论”。“耗散结构”是指复杂系统的呈有序状态的开放结构。

这是一种“活”的结构,它一方面要求不断从外界供给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又要求向外界不断耗散物质和能量。国民经济系统也可以看成是一个“耗散结构”。它一方面要求不断供给各种原材料和能源;另一方面又要求不断输出各种产品。

这样,内外双方形成物质和能量的对流,整个国民经济才有活力,才能保持稳定而有序的状态。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要逐步形成和建立“内向开放系统”和“外向开放系统”。“内向开放系统”是指国民经济系统中由专业化分工而产生的引力所决定的相互交换人、财、物、信息的活动行为。

它要求打破子系统间各自为政、“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自由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外向开放系统”是指与国外相互交换人、财、物、信息的活动行为。

它要求打破长期以来“闭关自守”和“与世隔绝”的状态。这样,内外双方,输入所缺,输出所余,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协调发展。(2)“协同发展经济论”。经济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能够协调同步、有机结合,是因为各子系统之间存在一种“促协力”的结果。

当“促协力”为正时,起促进协同作用;当“促协力”为负时,起破坏协同作用。国民经济是由许多部门即子系统组成的,它要求各子系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

“协同发展经济论”认为,经济系统自身的“促协力”是由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系统内外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它的运动方向、运动速度,运动能量、运动方式和状态都有一定的规律。现代经济系统,既有物的运动,又有人的运动。人的运动是整个系统“协同”作用的关键。

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人体科学等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促使人们在经济系统的时间、空间、结构、功能多变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系统的“促协力”,使整个经济系统达到协同。(3)“开放循环经济论”。

“开放循环”是指生命体中由于“酶”的催化作用所推动的发展进化的循环,表现为基层的循环组成高一层次的循环,高一层次的循环又组成更高一层次的循环,以此类推。这些层次循环的组成和变化,形成生命体的新陈代谢、繁殖和遗传变异。“开放循环经济论”认为,经济系统的运动也是一种机体“循环”运动,有它自己的“循环”规律,也存在“循环”运动中起催化作用的“酶”。在复杂的经济机体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

无数同类企业的循环,构成一个部门的“循环”;所有部门一级的“循环”,又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循环”。而经济“循环”运动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是生产关系及其相关的管理方法。在“酶”的作用下,这种经济“循环”运动不是可逆性的“循环”运动,即它“循环”的结果并不是回到自己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开始一种新的“循环”,是发展进化的“循环”。“开放循环经济论”就是研究这种经济“循环”运动的变化和发展规律的理论。

。【阅读书目】:

《非平衡系统经济学与经济计量学概要》,周荣豹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1982年内部出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