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12页(3158字)

又称“博物馆科学”。

研究博物馆事业的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学科。博物馆学术领域一系列学科的总称。

人们对博物馆的性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早期仅视为是汇集、保存物品的场所。

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1届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会章》第3条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性机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1979年,我国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指出,我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通过汇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博物馆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因而,博物馆学具有综合学科的性质。

一般地说,博物馆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1)博物馆和博物馆学基本理论、应用理论和发展理论。如博物馆的分类及各类型博物馆的特点、职能,博物馆的工作内容及其活动规律,博物馆学的基本概念、对象和任务、内容、范围,博物馆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2)博物馆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3)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科学内容、基本原则、科学程序和工作方法。

我国学者认为,从博物馆工作环节和内在联系出发,博物馆科学应有如下部门:(1)基础博物馆学(或称“理论博物馆学”),包括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社会学、博物馆史学、博物馆未来学;(2)应用博物馆学,包括博物馆收藏学、文物鉴定学、博物分类学(或称“藏品分类学”)、博物馆管理学、博物馆陈列学等;(3)专科博物馆学,包括生物博物馆学、艺术博物馆学、地质博物馆学、天文博物馆学等。

博物馆史学是研究博物馆的起源、发展与演变过程的学科。内容包括:博物馆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不同时期博物馆的特点,博物馆发展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关系,博物馆工作的历史发展等。我国博物馆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殷人保藏典册的府库以及封建时代的宗庙、苑囿。

近代意义的博物馆的出现,始于19世纪中叶。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首创自然历史博物院(又称徐家汇博物馆);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1904年,法国人设于天律法租界的新学中学内的华北博物院,是自然历史及民俗类博物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张謇1905年筹建的南通博物苑。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等积极提倡博物馆事业。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宫舍创立国立历史博物馆,为我国第一所公立博物馆。1914年,在北京故宫前部设立古物陈列所。

1915年,在南京成立古物保存所。以后,许多省纷纷效同,相继成立博物馆。

1924年,溥仪迁出故宫,次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30年代,博物馆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1933年,在南京筹办国立中央博物院,由蔡元培等人组成理事会,拟定设立自然馆、人文馆、工艺馆。1935年,中国博物馆协会成立,团体会员有30多个。

次年,该会编印了《中国博物馆一览》,列入博物馆63座。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文物、博物馆工作。1934年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央革命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先后建成,标志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西方最早的博物馆当推公元前283年的埃及亚历山大博物馆,它陈列着哲学家雕像、天文学仪器、医疗器具、象牙、动物毛皮等。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对外开放的博物馆,是建于1683年的英国的阿希莫林博物馆。于1759年对外正式开放的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法国的罗浮宫亦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博物馆之一,1793年辟为共和国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博物馆类型学。它研究不同类型博物馆的特点、划分标准、布局规律、观众层次及发展趋势等问题。目前世界上对博物馆的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以下标准:(1)“区位法”,分为城市博物馆、农村博物馆、遗址博物馆;(2)“隶属法”,或分为国立的、省立的、市立的、县立的;或属文化系统、教育系统、科研系统、军事系统;(3)“学科法”,即按藏品的学科属性及博物馆所反映的内容划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科学类和综合类三大类。我国一般采用此法。社会历史类又分社会历史和文化艺术两大类。

文物鉴定学。博物馆的陈列品,大都是文物。文物的种类多,主要的就有铜器、陶器、瓷器、玉器、饰件、摆件、书画印章等。

而对每一件文物的鉴别,都有其特殊的规律,如鉴别瓷器,就要从其胎、釉、彩绘、造型、重量、款式等进行综合分析。文物鉴定除了辨伪外,还包括:文物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以及它所反映的历史上的经济、政治现象;文物的质地和生产工艺、文物的流传经过等。

博物馆收藏学。主要研究藏品收集的途径、征集工作的一般原则、范围、方法;藏品的分类、登记、存放、编目、保护的方法;藏品的去垢、杀菌、防尘、防潮、防虫、防霉的方法和技术;藏品所需的温度、湿度及修复、复制的方法;现代化防窃技术等。

藏品分类学。主要研究藏品的分类原则、藏品分类表的结构、藏品代号的编制及标写等问题,促进藏品的体系化和网络化,使每一件藏品在时间与空间的坐标上有一个科学的便于检索的位置。

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

张謇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创始者,也是我国最早的博物馆学研究者。

1950年,他写的《上南皮相国清京师建设帝国博物馆议》、《上学部清设博物馆议》集中反映了早期中国资产阶级关于博物馆事业的见解和理论,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博物馆学的启蒙篇章。到30年代,博物馆学研究有较大的发展。1935年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博物馆的学术团体——中国博物馆协会。这一时期出版的主要着作有:《博物馆学通论》、《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等。其中以陈端志编着的《博物馆学通论》影响较大,被称为我国第一部有系统地论述博物馆工作的专着。较早将博物馆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是上海市博物馆。

1936年1月,该馆培训了一批服务生。1941年,壁山(四川)社会教育学院建立了图书馆博物馆学系。

1949年8月,北京大学博物馆学专修科开学,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将博物馆学列为正式学科。1957年,傅振伦的《博物馆学概论》出版。

到60年代,已有文化学院、南开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多所学校开设博物馆学课程,这个时期,苏联的博物馆学理论对我国影响较大。其主要着述有:《苏联博物馆学基础》、《博物馆陈列的组织与技术》、《博物馆藏品的保管与修复》等。1979年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座谈会,推动了博物馆学的研究。相继成立了各种学术团体。

近年来,先后创办的主要学术刊物有:《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文博》。

【阅读书目】:

《博物馆学新编》,黎先耀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博物馆论集(一)》,中国博物馆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化部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中国博物馆学会编,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