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29页(3878字)
又称“科学的科学”。
研究科学和科学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其科学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跨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等领域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科学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知识。科学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本身,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这两大门类结合而成的科学整体。
学科任务是揭示科学的发展规律,考察科学的社会功能和地位以及科学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探索提高科研工作效率的途径,以促进科学技术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学按其研究的角度和问题的性质,可分为:(1)理论科学学(或称“普通科学学”)。
研究整个现代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和结构,分析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说明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和规律性,阐明现代科学技术发明的特点。它是联结应用科学学各部分的纽带,起着方法论的重要作用,也是进行科学预测、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和科学政策、寻求科学活动最佳管理的理论指导,可建立科学结构学、科学能力学、科学流派学等分支。
(2)应用科学学。包括科学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科学经济学、科学预测学、科学政策学、科学管理学、科学心理学、科学计量学、科学美学等分支。它们都以特殊的方法分解科学,研究科学领域某一侧面的专门的知识体系及其特殊规律。科学学的分支学科,除本辞典已列专条的外,简要介绍下面几门:
科学能力学。
我国着名学者钱学森最先提出要建立“科学能力学”。赵红洲写的《科学能力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是探索科学能力的专着。作者认为,科学的发展变化,除了生产和经济上的需要这一根本动力之外,还有科学自身的内在动力,即“科学能力”。
它在科研领域中的地位,相当于生产力在生产领域中地位。
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科学家队伍的社会集团研究能力,实验技术装备的质量,“图书-情报”系统的效率,科学劳动结构的最佳程度和全民族的科学教育水平。
科学政策学。
研究内容包括:国家科学活动方针、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则,一定时期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结构和重点,科研经费的数额和分配,科研人员数量的增长和部署,主要科研成果的推广,大型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配,全国科研系统的协调和发展,科学政策与经济政策、教育政策以及其他政策的关系,中外科学政策的比较等。
科学法学。研究科学法学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科学法规的作用、机制,科学法规与其他法规的关系等理论。内容包括:世界范围以及分国别的科学法学历史;科学法规的性质、任务、职能、手段、特点;科学法规与科学、科学政策的关系;科学法规的结构、渊源、效力范围;现有科学立法的分析、解释与评论,对未来立法的建议;科学法规的司法实践;各国科学法规的比较;科学法规的预测与展望等。
科学传播学。研究科学信息的传播过程、途径、理论与方法。
内容包括:科学传播及科学信息资料的本质、特征、构成及其在科学创造过程中的运动和作用;科学传播的各种媒介手段及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和互补机制;科学知识通过传播媒介作用于社会及受传对象的因素分析;科学传播发展趋势的预测及政策、规划的制定等等。科学传播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从整体上认识包括科技动态信息在内的科学信息交流、传递规律,使之发挥最佳功能。
科学战略学。
研究带全局性的科学指导规律,探讨科学发展的途径和趋势及其与此相适应的战略决策。
研究方法和范围包括:(1)把自然科学放在处于经常变化着的动态系统中进行考察,研究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引出规律性的东西。(2)研究科学革命的实质、动因及其后果,从中探索科学革命的内部机制。(3)研究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历史经验。(4)研究历史上科学家杰出的科学战略思想及其成功的秘诀。
(5)预测当代科学的趋势、生长点和突破口。
科学教育学。
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教育的关系。科学学与教育学的边缘学科。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教育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功能和地位,科学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科学教育的结构,科学教育的现代化等。
科学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
1925年波兰社会学家F·兹纳涅茨基发表了《知识科学的对象和任务》一文,首先使用了“科学学”一词,并提出建立专门学科的问题。翌年,苏联学者И·鲍里切夫斯基在《知识通报》第12期发表《科学学是一门精密科学》的论文,初步论述了科学学的一些基本观点。
1927年,波兰逻辑学家T·科塔宾斯基提议把这一学科定名为“科学的科学”。1935年,波兰学者奥索夫斯基和奥索夫斯卡夫妇发表《科学的科学》一文,论述了科学学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际科学学界公认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和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为科学学的主要创始人。1939年,贝尔纳发表了着名着作《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明确提出了科学学的思想,论述了数量分析方法、科学结构的理论模式和科学政策及科学管理问题,被认为是科学学的奠基之作。
默顿于1935年撰写了题为《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博士论文,随后又发表了他的名着《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受到社会的注意。半个世纪以来,科学学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间的停顿时期,战后到50年代的复苏时期,60年代以来的兴盛时期。
目前,世界科学学研究,开始呈现如下动向:科学学研究活动的社会化的发展比学科知识的体系化要快,科学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超过了科学学的理论探索活动;应用科学学发展比理论科学学快,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超过了科学整体内部结构的研究: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和综合性等。我国学者对科学学的研究始于50年代。
1950年,我国就出版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节译本《科学与社会主义》(张子美译,上海商务版)。钱学森等人初步探索了科学的发展规律,提出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撰有《现代科学技术》。1978年开始将这一学科系统介绍到国内。1979年和1980年分别召开了全国性的科学学讨论会。许多地方成立了科学学研究会(所)。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立了科学学室。主要学术刊物有:《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技管理》。
目前,科学学探讨的理论课题除已在有关学科分别介绍外,主要的还有:(1)科学的社会功能。包括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变革社会的功能。(2)科学的发展规律。
包括时间过程性规律、空间结构性规律和发展动力性规律。时间过程性规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发展在量的方面表现为指数增长,在质的方面表现为科学革命。
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1962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较有代表性。他指出,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交替出现的革命变动和平静发展的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其发展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出现新的规范)——新的常规科学——……。空间结构性规律表现为带头学科的更替性规律和科学中心的转移规律。
苏联学者凯德洛夫认为,在科学发展史上,力学是第一个带头学科,从17、18世纪,单独领先200年;尔后由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一组带头学科取而代之,时间跨度达100年;继而,微观物理学又成为带头学科,历时50年;当代的带头学科是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和宇宙行为学,领先时间为25年;下一个带头学科是生物学,时间为12-13年,在其后的将是以心理学为中心的一组学科所替代。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个时期内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超过了世界同期总数的25%,则表明这个国家已经成为科学活动中心,按照这个标准,近代科学诞生以来,曾先后在5个国家之间进行了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
)。
汤氏还推算出,科学活动中心的兴隆周期平均约为80年左右。(3)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一般说来,科学是“为什么”的知识,技术是“怎么做”的知识。科学知识可以指导技术的开发,则科学先于技术;但也有先总结技术经验,然后弄清其自然规律和机理,使之成为科学,即技术先于科学的情况。近年来,国外的技术科学(亦称技术论)发展很快。基础理论研究内容有:现代化技术的本质、概念、特征、属性、要素,与科学、哲学、技能的关系,现代技术的结构、功能、机理,现代技术发展规律、模式,现代技术体系及其逻辑结构。
应用研究包括:技术和社会综合发展战略,产业企业技术发展战略,技术转移,技术开发,技术预测,比较技术论等。(4)科学发展的趋势。
。【阅读书目】:《科学学纲要》,何钟秀、关西普等编着,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科学学教程》,田夫、王兴成主编,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科学学基础》,夏禹龙等编着,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科学学纲要》,徐纪敏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科学学简明教程》,张少华、侯书山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