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13页(3862字)
研究除中国以外世界各国从古代至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教育史的组成部分。
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范围一般可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需要,分为:(1)东、西方教育史;(2)洲别史,如欧洲教育史;(3)国别史,如英国教育史;(4)断代史,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等部分;(5)专题史,如外国教育制度史、外国文化教育交流史等。
一般认为,作为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场所——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以“青年之家”的出现为标志;形成于奴隶社会,以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印度等东方国家先后出现的学校为发端。文字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先决条件。
古埃及、印度等国家的学校,大致分为三种。(1)初级学校或启蒙学校,主要供一般奴隶主及一些自由民的子弟学习。(2)设在神庙里的“神庙学校”。神庙里的僧职人员,一般都是一身三任,既是祭司(僧侣),又是政府的官吏,也是学校主管人和教师。
这些人一方面要给学生以普通的知识,例如文字书写、语言、计算、几何、天文等学科的初步知识,同时也要向学生传授如神学、巫术、占星术、法律、医学、建筑(机械等)、数学、历法等比较高深、比较专门学科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相联系的,而且是与宗教迷信混杂在一起的。
(3)直接隶属于宫廷的“宫廷学校“和附设在大寺庙中的“僧侣(祭司)学校”,即当时的高等学校,专门培养高级的官吏和僧侣。学生都是大贵族和高级僧侣子弟,学习的年限很长,培养目标是高级官吏和僧侣,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管理国家,主持寺庙所需要的各种知识,特别重视词令的练习。
公元前6-前4世纪,在希腊形成了雅典和斯巴达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雅典的教育结构分三级四种,以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为目标:(1)男孩从7岁起,可进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前者只授文化课,学习读、写、算;后者学习音乐、唱歌、诗歌朗诵(如荷马史诗)。(2)13-14岁进入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学习的内容有赛跑、跳跃、角力、掷饼、投标枪及游泳等。
(3)国立体育学校。主要学科是三门:哲学(辩证法)、文法、修辞学,即所谓“三艺”。
学习内容有:骑马、驾车、唱歌、舞蹈、政治、法律、哲学、辩论术等。斯巴达的教育主要属军事体育性质,以培养体格健美、勇猛善战、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军人为目标。
公元5世纪到14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和明显的等级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僧侣、封建官吏和骑士。主要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这个时期,基督教教会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势力,而且宗教神学思想在上层建筑和思想领域也居于统治地位。11世纪以后,逐渐出现近代的大学(一说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最早,它成立于公元970年)。
在12世纪初,意大利和法国率先出现了当时最早的大学。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成立于1137年)和波伦亚大学(成立于1158年)均是在原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国的巴黎大学正式成立于1150年,其基础是巴黎附近规模很大的僧院学校和教堂学校,1180年,它得到法国国王的承认;根据1200年批准的巴黎大学法规,教学包括神、医、法、文四科,是当时科目最为齐备的一所大学。
在这前后,许多国家都相继开办了大学。
其中着名的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剑桥大学(1209)(一说为1208年,由牛津大学的部分教师移居剑桥而创办);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1181)、图卢兹大学(1230);意大利的帕多瓦大学、那不勒斯大学(1224);以及西班牙的帕伦西大学(1212)和葡萄牙的里斯本大学(1290)等等。14-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这个时期的教育,标志着由封建教育向资本主义教育的转化与发展;教育措施和教育理论的基本倾向是反封建、反神权,并且注意继承古希腊“身心既美且善”的传统,提倡身心和谐的教育。主要表现为如下特征:(1)重视和发展教育对象,认识到教育的作用在于启发教育对象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才能,发展他们的勇敢进取精神。
如在1423-1448年期间,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建新型学校——“快乐之家”,实施“博雅教育”,成为教会学校的劲敌,并影响到后来中学和大学新课程的发展。(2)教育内容和学科范围扩大,智育、体育、道德教育和美育重新被重视,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各类学科已达到20多个。如原来的文法科,扩充为文法、文学、历史三科;几何学扩充为几何学、地理学;天文学扩充为天文学和力学;宗教在教育内容中的地位下降,已不是“学科之冠”了。
(3)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开始考虑学生的兴趣,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运用直观的原则,注意进行实物教学。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之大成者,是17世纪中期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先后写了《母育学校》(1632)、《大教学论》(1632)和《泛智学校》(1651)等着作,提倡普及教育,主张学习一切现实有用的知识,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1640年到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统治的开始,也是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起点。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日益成为人们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在英国,大数学家布雷德沃丁于14世纪时在牛津大学创办了世界上最早的数学系;16世纪时,牛津大学的汤斯托尔和雷科德两位数学家,在剑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最强的数学系。以后,剑桥培养出培根、牛顿等伟大的科学家。1826年(一说1828年),伦敦建立了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伦敦新学院,更加注重自然科学课程的教授。在法国,1793年执政的雅各宾党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亲自领导教育委员会,委托杰出的化学家拉瓦锡起草一个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教育计划,主张进行广泛的知识教育,特别是自然知识的教育,因此相继成立医学、工学、军事等学院。
1794年创办的巴黎工业专门学校,由于在培养工程师和发展数理科学方面有很大成绩,被称为“欧洲工业大学最早的模范”。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从英国移民去的清教徒于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其早期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并仿效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模式,办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深学识的传教士和其他教会工作者,以及政府官吏。
主要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圣经》,伦理学,修辞学,初步数学知识,以及粗浅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到19世纪初叶,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化学以及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科目都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人类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发生了根本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教育历史的基础上,在指导工人阶级为教育权而进行的斗争中,阐明了教育的性质,论述了人的个性形成以及全面发展的规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适应垄断资产阶级对培养新型工人和高质量的技术人员管理的要求,西方各国都进行了学校教育和课程的改革,产生了各自繁多的教育流派,主要有:新教育运动学派,公民教育和劳作教育学派,行动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和实用主义教育学派。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社会主义教育,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受教育者,并以现代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人们的头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总之,外国教育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上古(公元5世纪前)教育,包括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17世纪40年代)教育,包括封建时代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近代(17世纪40年代至1917年)教育,包括资本主义形成、上升、发展时期的教育;现代(1917年以来)教育,指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教育;当代教育,即指现实教育。
在西方,这些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就是5大教育名着——柏拉图的《理想国》,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我国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如1903年开明书店出版了蔡艮寅等人译自日本学者中野礼四郎着的《东西洋教育史》。至20年代前后,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外国教育史专着问世,而且在有关师范院校开设了课程,系统介绍外国的教育制度、教育学说与流派。建国后,外国教育史研究逐步深入。
为加强这门学科的建设,我国学者提出:(1)史料是教育史研究的基础,史料建设要改变分散管理的现状,建立全国性的教育资料馆,加强教育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2)研究范围要从以欧美为中心的现状中摆脱出来,重视研究亚、非、南美等地的教育史;要开阔视野,从教育与人类文明整体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教育史。(3)研究方法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运用教育的眼光来研究教育史上出现的事件和产生的教育思想。
(4)教育史的分期应当按照教育自身发展的逻辑来划分。
。【阅读书目】:《外国教育史》,曹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外国教育史简明教程》,北京教育行政学院等编,新时代出版社1987年版;《教育史》,(苏)康斯坦丁诺夫等着,李子卓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