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51页(1536字)

又称“心理生物学”、“生物心理学”、“行为生物学”。

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学科。有人把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称为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生理心理学以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为研究对象。

任何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协同活动为其物质基础的。

生理心理学正是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从而揭示心理现象与它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进而说明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内容有: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和内分泌物的作用;本能、动机、情绪、睡眠、觉醒、梦、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理机制;心理机能的脑定位研究;脑电学和脑化学的研究等。

研究方法有:(1)解剖法:通过解剖窥视大脑的结构,了解正常或异常心理的生理机制;(2)损伤法:有意损伤某一部位,观察由此引起的心理变化;(3)刺激法:用各种方法,如用电刺激大脑,确定该部位同心理现象的联系;(4)化学法:把化学物质,如针剂、药物输入脑内,探究化学物质对相应脑机能的影响,揭示大脑反映过程的秘密,说明人类心理是如何在生理机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由于生理心理学主要运用实验手段进行研究,因此,有人也称它为“实验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一般认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生理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较早地对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于1862年在海德堡大学开设“自然科学的心理学”课程。

1867年后,这一课程改名为“生理心理学”,讲稿陆续出版,定名为《生理心理学纲要》。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进行感觉、知觉、反应动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入20世纪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自1903年提出条件反射说之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验,创立了关于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认为条件反射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两个兴奋点之间建立“暂时联系”的结果,“暂时联系”一经形成,只要出现条件刺激物,就会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这一学说对生理心理学曾经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已愈来愈多地被应用于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自从科学家运用新的染色技术发现大脑皮质由六层细胞组成之后,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不同细胞层在脑活动中起着不同作用的理论,认为不能机械地把心理活动定位于脑的狭隘区域或孤立的细胞群,而是三个基本机能联合区整合活动的结果。他所着的《神经心理学原理》一书,获得国内外有关学者的好评。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斯佩里在研究“裂脑人”中,发现每一个半球都能象一个完整的脑一样独立地起作用,使人具有两个意识中心,会作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决策。他认为正常人的胼胝体神经调节大脑两半球,使之既有高度分工,又相互密切协作;意识是大脑的机能,虽然生理现象不等于心理现象,但生理心理是互相作用的。斯佩里因此获得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与他人一起)。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主要根据巴甫洛夫学说研究生理心理学。

60年代开始研究年龄不同或智力发育不全的儿童的脑电活动特点以及某些心理过程的脑电特点,并对针灸麻醉和中草药药物作用以及痛觉、学习、记忆、情绪、注意和应激状态等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研究。70年代末,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此后主要进行脑化学研究和对某些具体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以及对“半脑人”的研究等。

【阅读书目】:

《生理心理学》,(美)汤普森主编,孙晔等编译,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上一篇:暗示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