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85页(1078字)

研究道德产生、发展的心理基础,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以及心理失衡中的道德调节等一般规律的学科。

伦理学和心理学交叉而成的科学。

道德心理学以道德和心理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人类的道德现象是一种多元素、多因质的现象,其中的心理因素是产生一定道德和使一种道德向另一种道德过渡的原初因素。

这种原初因素虽然和社会的经济因素不一样,它不是物质力量,但又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力量。心理因素不仅对道德的产生和发展起着诱发力和承受力的作用,而且对道德的知和行也起着调节作用。道德的知和行,包括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等全部的道德活动,在道德的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心理都是参与作用的,如道德评价,就是由情感、情绪、思维、想象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发生作用的一种道德的实践活动。同时,道德也对心理发生作用,这种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偏差时,通过道德的调节,能够帮助人对失衡、障碍和偏差加以克服,从而使人的心理得以健康。

研究道德心理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进行道德教育、道德培养找到一条更切实际的途径,在于分析道德教育、道德培养和道德行为的认识道路,从而改造人的行为,使其能够协调,成为社会良性运行的一种机制;另一方面在于锐化道德的社会功能,使人们可以从多方位上去进行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特征;(2)心理因素对构成道德的作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追求、道德反省、道德传播等;(3)道德因素对心理构成及社会生活的作用,包括心理失衡与道德矫治、社会角色与道德跟踪、行为越轨与道德警告、犯罪心理与道德冲突、社会流动与道德迁移、社会互动与道德感染、社会控制与道德网络、爱情生活与道德层次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积累法(包括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问卷抽象法、范畴演绎法等。

我国学者曾钊新于1987年在《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上第一个提出了建立道德心理学的设想,以后不久,由他撰写的第一部道德心理学专着——《道德心理论》出版。

目前,这门新兴的心理科学分支的体系还不很健全,内容也还有待充实。苏联在道德心理方面作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阅读书目】:

《道德心理论》,曾钊新着,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德育心理学 下一篇:智育心理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