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86页(1184字)

研究智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的分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而诞生的边缘教育学科。

智育心理学以智育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过程为研究对象。智育与德育、体育、美育等,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

智育是让人们通过科学和理智认识真理,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核心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包括领会、巩固、运用三个过程,知识的领会发生在知识的传递之中,是知识掌握过程中的一个认识阶段。在这个认识阶段中,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发生。

知识的巩固是对已领会的知识的永久记忆。知识的运用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能力是指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的个体心理特性,它基本上分成两类,一类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称为“智力”,又叫认识能力;另一类叫“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控制动作实施的一种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行动方式。智能和技能的形成有赖于对知识的掌握。

智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是探讨知识的传递、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的心理学规律,探讨智力和技能的形成、发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的途径,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原则。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条件,其中包括知识的领会、巩固与运用;(2)技能的特点和掌握技能的心理过程与条件;(3)知识、技能的迁移过程和条件。

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测量表法、观察法等。智育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进行的。

学校智育的目的在于“育智”,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学生能力形成的问题,是智育心理学的核心问题。苏联着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1889-1960)对智育心理学作过较多研究,提出了关于思维的两种概念以及与这两种概念相适应的智力发展的两个途径。他认为,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能运用知识独立地作出新的概念,就是思维的发展,只有思维的真正发展才导致人的智能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另一位着名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和以加里培林为代表的学派,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揭示了智力活动的实质及其形成的基本规律,并在教学上创立了控制式教学法,对智育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的苏联学者还出版了书名为《智育心理学》的专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安吉林、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等人,也都对智育心理学作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吉尔福特提出了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智力构成模式的三维结构理论。

我国也十分重视智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心理学系开设了智育心理学的课程,出版了智育心理学的着作。近年来,智育心理学着重探讨智力构成、智力发展动力、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等问题。

。【阅读书目】:

《智育心理学》,冯忠良编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