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789页(1304字)
又称“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
研究人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规律的学科。
体育心理学以人在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任务是揭示人们在体育活动、训练、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体育教学、训练的现代化,为采用合理的教育和教学措施,培养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道德,为组织和指导体育运动竞赛,提高体育运动水平等提供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在体育运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运动员心理及运动竞赛心理的训练、形成;专项体育运动中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体育运动的观众、听众的心理学问题等。体育心理学的研究较多地采用实验法和社会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实验法有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
社会心理学方法主要有观察、测验、问答、统计、调查、访问等一些方法。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趋于现代化。
体育心理学发端于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前期。1898年,美国学者特里普里特考察了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因素,写了《领骑和比赛中动力产生的因素》一文,为开创体育心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20世纪初,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了运动心理学的概念。国际奥委会根据顾拜旦的倡议,于1913年在瑞士洛桑召开了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促进了体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心理学也逐步发展起来。苏联于1947年在中央体育科研所(后改为全苏体育科研所)内建立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室,较早地开始了对体育心理学的系统研究。1965年,根据意大利运动医学联盟的倡议,在罗马召开了第1届运动心理学会议,成立了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并于1970年开始出版学会的专门刊物《国际运动心理学杂志》。到1980年为止,全世界已有57个国家成立了运动心理学会,区域性联合会组织也纷纷建立。
目前,从体育运动心理学中又产生出运动交际心理学、运动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卫生学等交叉学科。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翻译引进了苏联运动心理学的材料。
70年代末,我国已对球类、体操、田径、射箭等竞技项目中有关运动员的情绪、技能、性格类型等生理心理特点和心理训练方法等开展了初步探索研究。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于1979年11月成立,1980年12月建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学会。
1980年,武汉体育学院等单位编写出版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表明我国体育心理学有了自己的研究体系。
。【阅读书目】:《运动心理学》,体育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运动心理学》编写组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年版;《运动心理学》,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心理学》教材编写组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年版;《体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编写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