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82页(1752字)
研究语言学理论产生、演变过程的学科。
语言学史包括对语言现象的分析方法逐渐完善的历史,也包括对语言理论一般的和个别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的历史。根据研究客体和研究范围的不同,语言学史可分为国别史、断代史和专题史,如中国语言学史、欧洲古代语言学史、语法学史、语音学史、修辞学史等。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着作和各个时期具体的语言学。研究内容因研究者占有的材料而各有侧重。
如30年代,胡朴安写了《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写了《中国音韵学史》,主要介绍和总结中国传统语言学发展史。全面、系统地讲述中国语言学发展历史的,首推近年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史》(王力)、《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划为4个时期:(1)训诂为主的时期。说明训诂学、方言学、字书和声训的全面兴起,汉族文化的发展和文字的演变,训诂学首先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情况。
(2)韵书为主的时期。说明音韵学占优势,一方面是受梵文拼音原理的影响,一方面是为了适应诗赋的需要。
音韵学的勃兴对当时文学的发展和后代语言研究产生过大的影响。(3)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
说明语言研究开始运用历史观点,弄清了文字性质及其物质基础,出现了比较严格的语言科学。(4)西学东渐时期。
说明西方语言学对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中国传统语言学走上新的发展道路。
中国语法学史方面,自马建忠1898年写成《马氏文通》后,人们便开始评价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的历史,有过关于语法史一类的论着,如王力的《汉语史稿》、潘允中的《汉语语法史概要》等。
1983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林玉山的《汉语语法学史》,受到学术界重视。该书把对汉语语法的研究分为3个时期:从春秋战国到鸦片战争为第一期,认为这是语法学的萌芽时期,语法研究是零星的,并且从属于训诂学、辞章学;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为第二期,认为这是汉语语法的草创、模仿时期,这一期的后一段时间表现出努力摆脱模仿的束缚的倾向;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为第三期,认为是汉语语法学的发展时期。
中国修辞学史的第一本专着,是1984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郑子瑜的《中国修辞学史稿》。该书的最大成就在于第一个建立了中国修辞学史体系,即既有修辞学史理论,又有修辞手法(包括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总结,还有语体风格的概括。
该书论述了中国修辞学走过的路程,把它分为8个时期:(1)先秦,修辞思想的萌芽期;(2)西汉,修辞思想的成熟期;(3)魏晋南北朝,修辞学的发展期;(4)隋、唐五代,修辞学发展的延续期;(5)宋、金、元,修辞学发展的再延续期;(6)明代,修辞学的复古期(上);(7)清代,修辞学的复古期(下);(8)现代,修辞学的繁荣期。
中国词典编纂史的第一本专着是198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叶秋的《中国字典史略》,该书把我国词典的编纂历史划分为5个时期(1)战国、秦汉,萌芽与奠基期;(2)魏晋、南北朝,继承与演变期;(3)唐、宋、元,建设与发展期;(4)明、清,进化与兴盛期;(5)近代,演变与改革期。
科学的语言学史是建国后逐步完善起来的。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拓性的工作,率先开设“汉语史”、“历史语言学”、“中国语言学史”、“外国语言学史”等课程。
目前,随着中国语言学通史、断代史和一些专题史着述的陆续出版,国外的语言学史着作也先后翻译过来。如:威廉·汤姆逊的《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丹麦〕裴特生的《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科学出版社1964年版)。
。【阅读书目】:《语言学史概要》,岑麒祥编着,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中国语言学史》,王力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