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51页(1085字)
又称“邮学”。
系统地探讨集邮活动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凡与集邮对象和集邮活动相关的事物、事件、因素及人物都应包括在集邮学范围之内。集邮学分为微观角度的实用集邮学和宏观角度的理论集邮学。前者包括邮票的产生、种类、称谓、版别、齿孔、纸质及封片简戳等集邮品的知识,集邮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方式以及集邮组织等。
后者包括集邮心理学、集邮美学、集邮经济学等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有:(1)以邮票为主的集邮品的发行时间、历史背景、设计和印刷中的各种问题;(2)对各种集邮品的认识、鉴别、分类和整理;(3)对与集邮有关的古代邮驿史、邮政史、邮票发展史、集邮活动史的探讨;(4)从邮票画面上反映出来的古今人物、名山大川、文化艺术、科技成果、体育活动、珍禽异兽、花鸟虫鱼等有关知识的研究;(5)对集邮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作用、传播知识及陶冶性情作用的研究,以及集邮方法的探讨;(6)集邮交换、集邮展览、集邮工具制造中的问题研究。
自从1840年邮票问世以来,随着邮票的发行和使用,集邮成了人们一项欣赏与研究的文化活动。开始只限于收藏邮票,后来发展到与邮政有关的封、片、戳和其他签条等的收集、整理、鉴赏和研究。集邮活动如果从1842年一位英国姑娘用收集来的1万多枚邮票装饰房间算起,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有20个国家参加的首届国际集邮会议,会后出版的《国际集邮会议录》,是世界第一部集邮文献。我国的集邮活动,是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的。1922年产生了中国自己的第一个集邮组织——神州邮票研究会,次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集邮杂志——《神州邮票研究会会刊》。
该组织于1924年改组,更名为“上海邮票联欢会”,1925年又改名为“中华邮票会”,并出版《邮乘》杂志。但作为有关集邮学的学术研究活动,直到80年代才真正开展起来,并先后召开过4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发表或出版了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着。
《集邮》是其会刊。全国性的学术组织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
。【阅读书目】:《集邮知识》,刘肇宁编,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集邮基础》,王庸声等着,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集邮与欣赏》,林霏开编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实用集邮辞典》,吴凤岗主编,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版;《集邮百科全书》,(捷)霍鲁努克着,高士平等译,中国集邮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