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65页(1459字)

考证研究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的学科。

“红学”研究下列内容:(1)《红楼梦》的思想倾向。这是目前“红学”研究中争论最大的问题。争论主要围绕《红楼梦》的主题、主线、第四回为纲、政治历史小说、借情言政(或爱情掩盖政治)等方面展开。关于主题,有下列几种说法:以贾府为主的四大家族的衰落及其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爱情悲剧;政治斗争;贾府兴衰等。关于主线,有以下几种意见:宝黛爱情悲剧;以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衰落;宝玉叛逆性格的发展等。关于第四回为纲、政治历史小说及借情言志,也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2)《红楼梦》的人物评论。目前,对宝玉、黛玉、宝钗、凤姐、探春、晴雯、袭人、湘云、妙玉、秦可卿、尤三姐、刘姥姥、贾政、贾雨村等人的评价,均有争论。

如对贾宝玉,有人认为是一个反映着新的经济关系萌芽的典型,有人则将其归结为新兴市民阶级或没落封建阶级的代表。(3)《红楼梦》的艺术特色。

包括《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人物刻画、语言艺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4)曹雪芹的生平家世。

(5)《红楼梦》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是由戴不凡1979年提出的,当时曾引起争论,后逐渐平息。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仍有三种意见:①高鹗;②曹雪芹;③非高非曹。(6)《红楼梦》版本研究。

(7)大观园研究。(8)《红楼梦》研究史。

近年来,围绕建国30多年来《红楼梦》研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如何认识1954年对俞平伯的批判、如何评价“文革”中的“评红”运动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研究《红楼梦》,应倡导实事求是、力戒浮夸的学风,既不要将古作今、任意拔高,或将无作有、尽力褒美;也不应故作惊人之论、制造奇谈,或钻考据、索隐的角尖,以震其艰深。

要防止以社会学代替文艺学,热衷探微索隐、考证繁多等倾向。

《红楼梦》于清“康乾盛世”问世已200多年,“红学”也持续了200多年。曹雪芹在创作修改中,脂砚斋、畸笏叟就在认真研究它。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蔚成风气。

光绪初,正式出现“红学”名称。“五四”运动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者,被称为旧红学索隐派或政治索隐派。他们对小说的人物和情节任意肢解,强行用以比附历史上实有的人物和事件(如认为是写“明珠家事”、“和坤之秽史”,或认为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以为其主观规定的政治目的服务。“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新红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胡适和俞平伯。

他们批判了旧红学牵强附会的索隐考证或借以聊资谈助的不严肃态度,但他们把《红楼梦》说成是曹雪芹的“自叙传”,同样是一种唯心主义。50年代初,毛泽东发动了对《红楼梦》研究中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批判,清除了新旧红学中的一些垃圾,树立起以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评论《红楼梦》的旗帜。

但把学术问题弄成政治运动,则带来严重后果。70年代末期后,许多学者冲破了“左”的思想影响,表现出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

目前,“红学”已衍生分化出“曹学”、“探佚学”等新的分支学科,并在向着国际性学问发展。

【阅读书目】:

《红楼梦研究》,俞平伯着,棠棣出版社1952年版;《论〈红楼梦〉》,何其芳着,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红学史稿》,韩进廉着,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红学30年论文选编》(3册),刘梦溪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1984年版;《红学世界》,胡文彬等编,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上一篇:屈原学 下一篇:龙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