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025页(1451字)
研究自1905年到1949年间,中华民国创立、发展,走向衰落过程的学科。
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民国期间以“中华民国”命名的几个政权兴衰更替的历史。具体来说包括,中国封建主义进一步没落到灭亡的过程: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最后被赶出中国的过程;官僚资本主义、四大家族产生、发展到最后灭亡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在这一历史阶段产生、发展,最终接受共产党领导的过程。研究的课题主要是:(1)军阀史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华民国史基本上是两部军阀史的合成:前17年是北洋军阀史和西南军阀史(含其他派系),后21年是国民党新军阀史。
史学界着重研究并有争议的是下面4个方面:①军阀的定义。很长一段时间内,史学界把军阀定义为单纯的军事集团;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出以私兵、地盘、武治三方面定义军阀。
②民国军阀集团的形成。过去往往归之于个人的原因:近年一种观点认为,军阀集团的形成具有外在条件和内在根据,如清政府同意并着手改革军制,洋务运动中发展的军事工业、农村破产形成的大批失业群,以及中体西用的建军思想等。
③民国军阀的地位和作用。
史学界一度简单地、公式化地完全否定,近来普遍主张具体分析论述。如北洋军阀,它是维系晚清10余年统治的支柱、转移辛亥革命政权的主要力量、掌握中华民国16年命运的统治者、中华民国对外关系的代表、制造祸国殃民灾难的罪魁;另一方面,它对旧军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为国民党统治提供了干部。④关于军阀集团的阶级基础,即其代表何种阶级的利益。
(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研究。国民党统治时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相联系,对这一时期进行专门研究,特别具有历史借鉴价值,对这一时期研究得多的问题主要是下述几个方面:对国民党统一全国的评价;国民党政府阶级性质问题;对国民党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改订新约”的评价;对国民党政府法币政策的评价;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作用的看法;等等。(3)民国历史人物的研究。民国史前后变化很大,其人物也有特有的多变性,对他们的研究必须具体分析。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民国人物研究要防止两论两化,即研究正面人物时的天才论、宿命论,研究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和简单化。
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议开展民国史研究。
1956年,中国科学院制定的12年科学规划中,中华民国史被列为重点项目。197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研究室开始编写多卷本《中华民国史》,标志民国史研究的开始。此后,民国史研究逐渐出现了繁荣景象,出版了大批科研成果。在通史方面,上述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已陆续由中华书局出版;在专题研究方面,有章开源、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马宣伟、肖波着的《四川军阀杨森》,易显石的《“九一八”事变》,荣孟源的《蒋家王朝》。此外,关于梁启超、袁世凯、孙中山、廖仲恺、杨虎城等一大批民国人物,都出版了传记、资料,年谱等。1984年5月,召开了首届中华民国史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和资料工作协作和协调委员会”。
后逐渐在北京、南京、广州形成了三个民国史研究中心。
。【阅读书目】:
《民国人物传》(第1卷),李新等主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中华民国史》(第一、二编),李新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中华民国史纲》,张宪文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