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上海人民出版社《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辞典》第128页(727字)

维护心理平衡、稳定、积极、向上、健康地发展,使心理活动适应生理变化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影响。

也指维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或指心理卫生学科或维护心理健康的服务工作。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大体包括智力正常或超常,情绪稳定、乐观、能较快地适应挫折,意志健康(具有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行为协调(有条不紊、思想行为统一、行为不前后矛盾),行为反应适度(既不过敏又不迟钝),人际关系适应稳定(不紧张或冷漠)。心理健康直接关系着生理健康,积极的心理因素对维护与增强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而消极心理因素,如: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过重、忧郁、长期应激状态、愤怒、恐惧、多疑等。

会诱发心因性疾病,对心血管病、肿瘤、神经衰弱、溃疡病、妇女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某些疾病可能在发展的关键阶段促成恶化、甚至猝死。

维护与增加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于维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才能,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重要意义,对预防青少年因心理健康障碍引起的犯罪也有重要作用。心理卫生包括研究心理特征预防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病态人格、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等。

心理卫生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不同生理心理特点,可分为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等。

也可依据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特点,社会环境的差异,结合教育、家庭、医学等多方面综合开展心理卫生工作。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解除思想包袱,搞好人际关系,促进团结,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解决实际困难,帮助适应挫折,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戒除饮酒、吸烟等不良嗜好及怪癖都是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具体方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