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简明社会主义辞典》第263页(1123字)
简称《雾月十八日》,旧译《拿破仑第三政变记》。
马克思写于1851年12月-1852年3月。法国的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把革命推向顶峰,随着六月起义的失败,革命形势急转直下,1851年12月2日,身为共和国总统的路易·波拿巴,举行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1852年12月2日,波拿巴废除共和,改行帝制,号称拿破仑第三。波拿巴政变是当时欧洲政坛的一件大事,对它的评价众说纷纭。波拿巴的支持者们,捏造出波拿巴是救世主的神话。反对波拿巴的人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揭露和批判,但不能正确解释政变的社会和阶级斗争的背景。为了科学地分析波拿巴的政变,总结当时法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用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武装无产阶级,投入新的战斗,马克思写了这部光辉着作。由于路易·波拿巴政变是对其伯父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发动政变的拙劣的模仿,所以,马克思借用雾月十八日作为书名,以讽刺路易·波拿巴。
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具有概论性质;第二章至第六章,具体分析了法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第七章是全书的总结。该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分析了1848年二月革命到1851年12月法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说明波拿巴政变是法国革命自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沿下降线进行的必然归宿,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条件和局势,使得一个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
马克思的分析,既区别于把事变只看成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从而不自觉地把一个小人描写成伟人;又区别于为了说明政变是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从而不自觉地替政变主人公作历史的辩护。马克思根据法国阶级斗争的经验,发展了他的国家学说,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书中指出,第一次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拿破仑一世时,就已形成了中央集权制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后来资产阶级“一切变革都是使这个机器更加完备,而不是把它毁坏”。无产阶级决不能依靠镇压和压迫自己的机关。无产阶级在国家方面的任务,就是“集中自己的一切破坏力量”来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列宁认为这个结论比《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国家问题的论述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列宁选集》第3卷,第194页)。该书还发挥了工农联盟的思想,指出农民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必然使农民“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做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雾月十八日》是《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的续篇,它不仅是研究法国历史的重要文献,而且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篇重要着作,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