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99页(2794字)
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以分工为特点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形式。
简单协作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初生产形式,简单协作进一步向前发展,就在其内部产生分工。分工是工场手工业的显着特点,以分工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独立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上,它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
在欧洲,这种“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大约从十六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末叶的二百多年中,一直占居着统治地位。
(1)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第一种方式是,资本家把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联合在一个工场里,让他们共同生产一种产品。这仍然是一种简单协作形式,“但是很快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23·373)。这些从事不同工种的手工业者,一方面失去了全面从事原有手工业的习惯和能力,另一方面,每一种操作都形成为一个工人的专门职能,于是简单协作就发展为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第二种方式是,资本家把具有同一专长的手工业者结合在一个工场里,让他们在互相衔接的不同工序上,各自独立完成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这种偶然的分工一再重复,显示出它特有的优越性,并渐渐地固定为系统的分工。”(23·375)工场手工业这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都达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
这样,不仅继承了简单协作的各种优点,而且又具有独立手工业者和简单协作所不能有的各种优越性,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结果,使生产过程人的因素和工具的因素都向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显着特征。由于分工,原来的独立劳动者,不再担任生产某一种产品的全部工作,从而变成了局部工人,终生只从事同一种简单操作,“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变成这种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23·376),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劳动分工的专业化,过去用于不同目的的工具,现在不适应专业化劳动的需要了,于是工具的形式便发生了变化。
“劳动工具的分化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是工场手工业的特征,前者使同类的工具获得了适合于每种特殊用途的特殊的固定形式,后者使每种这样的特殊的工具只有在专门的局部工人的手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23·378-379)工场手工业劳动工具的分化和专门化,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
(3)工场手工业的组织,由于产品本身的性质不同,产生了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是由各种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另一种是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它生产的制品要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态。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是工场手工业的不完善形式。
它是制造由各种独立零件、部件组成的有机产品,各个零、部件产品是分别由各个局部工人生产出来的,他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有的可以在工场内通过协作劳动创造,有的可以在手工业者家里分散生产,最后由装配工人把零件组装成产品。有机的工场手工业是工场手工业的完成形式。
它生产的制品要经过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要顺序地经过一系列的阶段过程才能完成。
工场手工业的特点,在有机的工场手工业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在工场手工业中,由于分工而形成了与独立的手工业以至简单协作中完全不同的连续性、划一性、规则性、秩序性,特别是劳动强度;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在发展社会劳动过程的质的划分的同时,也发展了它的量的规则和比例性;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单个工人不能独立生产一种产品,整个产品是由许多不同的局部工人和局部工人小组分工协作生产出来的,因此,局部工人和局部工人小组“构成总机构的一个特殊器官”(23·384)。
(4)分工是工场手工业的主要特征。马克思通过考察工场手工业分工和社会分工之间的关系,说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特殊性。分工,可分为一般分工(工业和农业等);特殊分工(工业内部和农业内部的分工);个别分工(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前两种是社会内部分工,后一种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社会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的内部分工,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
它们之间不仅有许多共同点,而且有本质差别,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分工使各个独立劳动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而工场手工业分工的特点是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的共同产品。
第二,社会内部的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内部各局部劳动之间的联系,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它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媒介。
第三,工场手工业分工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
第四,在工场手工业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能够作到有计划地进行分配;而社会分工,则是在无计划无政府状态中进行的。
第五,工场手工业分工,是以资本家对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人只是资本家所占有的总机构的部分;“社会分工则使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互相对立,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23·394)。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工场手工业发展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使工人在智力上和身体上畸形化;工场手工业是资本主义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产生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
“因此,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进步和必要的发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剥削手段。”(23·403)因为,工场手工业的技术基础是手工劳动,所以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范围、剥削量都受到了限制,工人还没有完全隶属于资本。
同时,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既未能全部掌握社会生产,也未能根本改造它,因而出现了生产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这样,工场手工业必然要过渡到机器大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