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工场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99页(1009字)

指以手工劳动为技术基础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的第一、二阶段,其生产组织都是工场,其技术基础都是手工劳动。第一与第二阶段相区别的地方在于:前者是以没有细致分工的简单协作为基础,后者是以分工的复杂协作为基础。

以简单协作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是由封建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最初转变。“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3·358)。因此,初期的手工工场,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除了同一资本同时雇用的工人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23·358)

从历史和逻辑上说,由封建经济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起初只是量上的区别,行会老板只带领很少的几个徒弟与自己一道劳动。随着数量的增加,行会作坊中的学徒变成了雇佣工人,行会老板剥削的剩余产品越来越多,可以靠剥削的剩余产品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于是行会作坊就转变为资本主义初期的手工工场。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这种协作,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殊形式,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23·373)资本家通过实行分工和复杂协作,改进技术,使雇佣工人为他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真正的工场手工业与机器大工业都是以分工为特征,但前者是建立在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复杂协作,后者是建立在机器体系基础上的复杂协作。

真正的手工工场,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它的手工劳动的狭隘的技术基础,使生产过程得不到真正科学分解,从而决定了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快地发展资本主义所起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23·407)同时,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也遇到了许多障碍。

因此,在十八世纪,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便先后通过产业革命,从真正的手工工场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第三阶段的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大机器工厂。

上一篇:工厂法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