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18页(1332字)
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末尾所说的工业国,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国,而是指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分工。
古希腊是由许多城邦国家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城邦国家就是奴隶主寡头制国家斯巴达和奴隶主民主制国家雅典。为了争夺霸权,斯巴达与雅典爆发了一系列战争。
在公元前431-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终于战胜了雅典。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剧烈的阶级斗争驱使奴隶主思想家们寻找维护和巩固奴隶制度和奴隶主国家的办法和途径。由于斯巴达战胜了雅典,解决了雅典民主制内部的剧烈矛盾,这就使奴隶主思想家们把斯巴达制度理想化。
出身于雅典贵族家庭的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就是雅典民主制的坚决反对者。
柏拉图的着作很多,《理想国》是他的经济学方面的名着。为了探寻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制度,以解决社会矛盾,克服城邦危机,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他在《理想国》中,把埃及的种姓制度——使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使它固定为种姓——在雅典理想化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用所谓与人类理性相一致的正义原则来组织奴隶主国家的方案。
柏拉图从作为国家组织原理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他认为一个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是他的才能却总是片面的,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别人而自足自立,而必须有待于互相帮助,于是便各按其愿望组成团体,这些团体联合起来就成为国家。这就是国家之所以产生的唯一原因(见《理想国》第1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74-75页)。
柏拉图认为,这种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还在于:一个人干很多种工作,不如专心干一种工作。如果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生才能,在适当的时间内不做别的工作,而只做一件事,那么他就能做得更多、更出色、更容易。
根据上述的分工学说,柏拉图力图证明有些人生来就适合当统治者,而另外一些人生来只适合于从事手工业和农业。体力劳动是平民的天然职业,脑力劳动天生适宜做贵族,彼此绝对不能改变和交换。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居民被分成了三等:第一等是国家的统治者——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富于知识,具有美德,能够洞察真理,以正义治国。第二等是保卫国家的武士。第三等是从事经济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柏拉图认为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思考能力,只能从事生产活动,为其他阶层提供生活资料。
在“理想国”中,奴隶只被看作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的居民等级。
和柏拉图同时代的古希腊作家伊索克拉特斯,也把所有的人分成特殊的种姓,规定同一些人必须始终做同一种工作。
理由是:经常改变自己职业的人,是什么工作都精通不了的,而始终从事同一职业的人,却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总之,与柏拉图同时代的其他人,也把分工看成是社会分为等级的基础,是构成国家的原则,是他们用来维持君权和国家制度的完善机构。
这就是被柏拉图理想化了的埃及国家制度——“模范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