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行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177页(1759字)

又称基尔特(拉丁文Gilda的译音)。

我国也称“行帮”。封建社会城市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保障本行业和行业成员利益而建立的封建性组织。一般分为商人行会和各业手工业行会。

欧洲的行会是在城市反对封建领主剥削的斗争中,在手工业者间竞争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它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不充分的表现。在西欧封建社会,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随着奴隶占有制的覆灭,大部分被摧残或衰落了。封建社会新兴城市的建立是同手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初期,欧洲的城市和手工业还不发达,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而独立,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一般是在交通方便的商业中心,渐渐兴起了新的城市。

由于这些城市产生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领主对城市肆意勒索,城市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为了摆脱这种封建依附关系,一开始就同封建领主展开激烈的斗争,有的用武力,有的用赎买的方式,争取了自治权。在这一斗争中,商人和手工业的行会起过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的兴起,从地主那里逃出的农奴找到了栖身之地。城市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中心,竞争日益加剧。

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限制彼此间的激烈竞争,保护自己的经营权益,以及反对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被迫组织起各种行会。不加入行会者不得从事本行的营业。

行会规定了成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行规。

在商人行会内部,规定各成员必须按指定时间、地点、定价进行交易,违者要受到严惩。

手工业行会规定成员间生产条件和营业条件应均等,对于招收学徒的人数,劳动时间,产品的数量、规格和价格以及使用的工具和工作方法等均有严格规定,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也要由行会统一办理。这些严格规定,目的在于使同行业的人垄断当地业务,排挤外来人参加竞争,限制行业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使任何一个师傅不能超过其他师傅。

手工业行会内部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师傅(行东)、帮工、学徒三个等级。师傅拥有生产资料,是作坊的主人,每个师傅有为数不多的帮工和学徒。

师傅也参加劳动,而且有熟练的手艺,他对帮工和学徒有轻微剥削,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而是一种封建的师徒关系。

学徒在学习期满(3-7年)后通过技术考核可以升为帮工;帮工由行东支付一定的工资,经过一定年限(2-3年)工作,积累了生产经验,备有基金之后,通过考试,可上升为师傅,并自设作坊成为行东。但行会为了限制内部的竞争,对帮工上升为师傅,愈来愈多地进行阻挠,所以帮工、学徒同行东间的矛盾也日趋尖锐。

行会在其建立初期,对于巩固和发展城市手工业,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扩大和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行会的规章严格限制一个行会师傅所能雇用的帮工的人数,有计划地阻止了行会师傅变成资本家”(23·397),束缚了手工业者提高技术、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同时行会还竭力抵制商人资本的侵入,商人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但是不能购买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直接生产者要成为劳动力的自由出卖者,就必须摆脱行会的控制,摆脱行会关于学徒和帮工的制度,以及关于劳动的约束性的规定。虽然行会组织造成的手工业的分离、孤立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物质存在条件,但行会组织排斥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所以,马克思说:“工业资本家这些新权贵,不仅要排挤行会的手工业师傅,而且要排挤占有财富源泉的封建主。从这方面来说,他们的兴起是战胜了封建势力及其令人愤恨的特权的结果,也是战胜了行会及其对生产的自由发展和人对人的自由剥削所加的束缚的结果。”(23·783)

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大约从十六世纪中叶起开始出现了以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行会手工业者逐渐分化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整个行会制度开始趋于瓦解。

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行会手工业者受到毁灭性打击,西欧的行会制度也逐渐消失。

上一篇:汉撒同盟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