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对象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66页(1008字)
对象性指与人的主体性相对应的客体性,指处于人的主体之外的存在物的独立性和客观现实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对象性(亦称使用对象性)和价值对象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的具体劳动物化在自然物里,与自然物相结合的产物。使用价值对象性指与人的具体劳动相结合的自然物的独立性,指自然物里包含的人的具体劳动的客观物化性。使用价值对象性是看得见、摸得到的。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虽然把商品体作为自己的物质承担者,但价值本身是纯粹的社会关系。
价值对象性指商品体中所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独立性和客观物化性。价值对象性直接地是不可捉摸的。
马克思在第一卷中写道:“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对它怎么办。同商品体的可感觉的粗糙的对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因此,每一个商品不管你怎样颠来倒去,它作为价值物总是不可捉摸的。”(23·61)正因为价值对象性直接地不可捉摸,马克思又称它是“幽灵般的对象性”(23·51)。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就商品本身来看,是直接地不可捉摸的。然而,当商品同商品发生社会关系的时候,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可以间接地表现出来。例如,就20码麻布本身来看,即使把麻布撕成碎片,也找不到它的价值在哪里。但是,把20码麻布放在与1件上衣相等的等式中,1件上衣的使用价值就把20码麻布的价值对象性间接地表现出来了。马克思写道:“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23·90)“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23·82)。
商品的价值对象性指商品体中所包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独立性和客观物化性,也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在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人与物或物与物之间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颠倒地表现为商品体所固有的物的性质。商品的价值对象性使商品具有一种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神秘性质。马克思指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来源于:“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2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