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阶级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292页(2158字)

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一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因而没有剥削,也没有阶级。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而出现的。人类社会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依次出现过三个阶级社会,在各个阶级社会里都有两个基本的对抗性阶级:奴隶社会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些基本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而且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范畴。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也表现在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上。

但是,各个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特点,归根到底还是由它们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作为特定社会阶级的人,他对现实经济状况的认识,总要受到阶级利害关系的限制。

和一切社会科学比较,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更具有直接触及各阶级利害关系和支配人们思想认识的特性。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伟大代表李嘉图,虽然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研究的出发点,但他又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

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理论需要,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阶级占有剩余劳动的特殊方法,阐明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征,它的阶级结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本论》“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31·425)。

“资本发展的第一个条件,是土地所有权同劳动分离”(26Ⅰ·23),即小生产者被剥夺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马克思说:“所有权最初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现在所有权表现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权利,表现为劳动不能占有它自己的产品。”(46上·455)

《资本论》第一卷,在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从而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就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是死劳动,它象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23·260)马克思从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论证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23·831-832)

《资本论》第二卷,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角度,考察了资本运动的特点。

资本流通实质上是阶级关系在物的表现形式上的更替运动。所以,资本的运动是以阶级关系为前提,而阶级关系又以资本的运动为条件。马克思分析社会资本在流通中的形态变化和物质变换,又揭示了掩盖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再生产运动。

《资本论》第三卷,揭示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说明整个资产阶级的全部收入,都来自工人阶级所提供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25·221)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大土地所有者,也和资本家一起,参与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取得地租。马克思通过对庸俗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的批判,通过对斯密教条,即商品价值最终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批判,通过把分配关系看作是自然关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收入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每年新创造的价值,论证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马克思指出:“既然这三种形式(工资、地租、利润(利息))是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三个阶级的收入来源,结论就是阶级斗争,在这一斗争中,这种运动和全部脏东西的分解会获得解决。”(32·75)最后,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提出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25·1000)马克思还指出了在一个社会里阶级结构不可能是纯粹的,即使在英国这样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国家里,都还有各种中间和过渡阶层。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各种中间阶层会逐步分化,分别归于三个基本阶级。

阶级是私有制产物,阶级的“这种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选3·321)消灭阶级就要彻底消灭私有制,“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23·97)

上一篇:交易所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