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劳动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339页(1511字)

劳动力的使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史的一把钥匙。

劳动,是人按照自己预定的目的及由此决定的运用生产工具及其他劳动资料的方式和方法,来改变自然物以满足某种需要的生产活动,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所以,劳动是劳动者的正常的生命活动,是他的创造力量。

生产力就是属于劳动生产使用价值这种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处在不断完善和多样化的发展过程,人也随之不断发挥他内在的潜力,从广度和深度增进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支配,就此意义说,劳动创造世界,也创造人自身。

劳动过程包含三个简单要素: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当过程结束时,劳动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劳动物化了,对象被加工了,形成产品即适合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从产品角度考察整个过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一般地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因素,前者是生产过程的人的因素,是主体,后者是这一过程的物的要素,是劳动者从事生产所必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二者必须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劳动的。为要生产,人们必须以一定方式占有生产资料,以此为基础相互间结成一定的关系。

因此,劳动赖以进行的社会关系从而劳动的社会性质,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在原始公社所有制下,生产资料归原始共同体这个极其狭小范围的全体成员共同占有,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参加劳动,实行按性别、年龄的自然分工,集体劳动,简单协作,产品平均分配。

共同体的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奴役。

但另一方面,劳动十分艰苦,产品极为贫乏,人类差不多完全受着外部大自然的支配,这是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的结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并相继经历了奴隶主所有制、封建主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种基本形式。这些私有制,当它们出现并取代旧的所有制而成为社会生产的新的支配形式的时候,起过提高劳动者劳动兴趣,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进步作用。但是,它们是私有制,在其基础上进行的生产是盲目的,各种私有制下的剥削者为了私人利益而掠夺自然,破坏土地肥力及各种自然资源。它们又是对劳动者的三大奴役形式,以享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奴隶主阶级、封建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作为共同的内容,而且都具有强制性,区别仅在于劳动各采取奴隶劳动、农奴劳动、雇佣劳动的形式,剥削者阶级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不同。

三个剥削制度下的劳动包含着劳动者与剥削者之间对抗性的阶级矛盾,成为导致社会革命的根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废除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劳动从而它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马克思对此作了这样的科学预见:“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5·926-927)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