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形态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467页(1578字)
也叫商品形式变换,就是由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又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
商品形态的总变化表现为商品流通。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三章分析商品形态变化,是为了说明商品流通。
商品的形态变化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
在物物交换的场合,由于商品的内在矛盾,同一交换过程既是换出自己产品的社会过程,又是换进别人产品的个人过程。这个矛盾经常使交换无法进行。货币的产生虽然解决了物物交换过程中的困难,但没有扬弃这个矛盾,而是创造这个矛盾在其中运动的形式。
商品内在矛盾借以实现和解决的运动形式,就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形态不断变化,由商品的形态转化为货币的形态,再由货币的形态转化为商品的形态。
商品形态变化是为买而卖的交换过程,其公式是W-G-W。这个运动包含着W-G和G-W这两个阶段的对立运动。
W-G即卖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因为商品如果不能卖出去,不能使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都不能实现,从而商品所有者就会亏损甚至破产。
但是,要实现这个转化又很困难,是一个“惊险的跳跃”(23·124)。首先,商品能不能转化为货币是很难的。
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带有很大盲目性,不可能精确地估计社会需要。
第二,即使有所估计,但实际情况总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可能估计错误,使生产出来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
第三,社会需要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如果商品生产者墨守成规,商品的陈旧了的使用价值就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要。第四,社会需要是有限度的,同时,存在着竞争者。所以,可能有一部分商品卖不出去。
其次,商品能换到多少货币也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变化的。第二,即使某种单个商品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这种商品的总量仍有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决定和实现的劳动时间,不只是指生产该商品时在生产上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且还指在社会劳动总量中应当分配在该商品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只有符合社会总劳动对该商品生产部门所分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的价值才能完全实现。
G-W即买的阶段,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由于货币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有货币就可以买到商品,所以,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由于G-W,即买,同时就是卖,即W-G,因此,一种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同时就是另一种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
而且,卖一次往往就要买许多次,买各种各样的商品。
这样,一种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就是许多其他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的总和。
W-G和G-W这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运动组成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商品的这两个对立的转化,是通过商品所有者的两个对立的社会过程完成的,并反映在商品所有者充当的两种对立的经济角色上。作为卖的当事人,他是卖者,作为买的当事人,他是买者。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上,包含四个极和三个登场人物。
商品形态变化的两个相反的运动阶段组成一个循环:商品形式,商品形式的抛弃,商品形式的复归。形成一个商品循环的两个形态变化,同时是其他两个商品的局部形态变化。同一个商品开始它自己的形态变化的系列,又结束另一个商品的总形态变化。
“可见,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
”(2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