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生产资料的节约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552页(1372字)

机器、厂房、仓库等生产资料的节约,是大规模社会劳动的产物。

这种节约,从根本上来讲,产生于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的运用。

马克思在第一卷论及协作时,从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角度,明确地指出,由于劳动者的集中和他们的大规模协作,作为劳动条件的生产资料会有所节省。例如,盖一间大的供20人用的厂房比盖10间小的每间供2人用的厂房,造价要便宜得多。

同样,许多人在一起劳动,有些工具、设备就可以共同使用或交替使用,而不必每人各备一套。

这种情况,从生产资料本身来看,它发生作用的范围扩大了;从生产过程看,投资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费用则绝对地减少了。

在第三卷论及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时,马克思又从资本主义大工厂出发,进一步阐明生产资料使用上的节约。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1)社会化大生产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集中使用,因而在动力、机器、厂房、照明、取暖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开支,平均来说比小企业要少得多。(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废料中有越来越多的部分重新转化为同一产业部门或另一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结果都是生产资料的节约。

(3)延长劳动日,即使延长部分也相应地付给工资,资本家仍然可以在不增加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的情况下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相对地节约了生产资料。这种方法也可以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即把“一班制”改为“两班制”或“三班制”,这就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生产资料的相对节约。(4)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也是节约生产资料的一种形式。这一类节约,“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这里,资本家利用的,是整个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25·97)(5)生产资料本身使用上的节约则是来源于生产部门本身内的协作和劳动的社会结合,来源于生产资料本身的质量,来源于工人受训练、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工厂中劳动纪律的情况等等。(6)靠牺牲工人的健康以至生命来减少劳动条件的开支,也能够实现生产资料的节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节约的各种形式,被歪曲地表现出来,好象是由资本产生的,是资本生产力提高的结果。

其实,“这种由生产资料的集中及其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全部节约,是以工人的聚集和共同工作,即劳动的社会结合这一重要条件为前提的。因此,这种节约来源于劳动的社会性质”(25·94)。

生产资料的节约会产生什么后果呢?马克思指出,它一方面降低商品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会改变剩余价值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会提高利润率。

生产资料的节约,并不是指生产资料的绝对量减少,而是指生产资料同所加工的材料量和被剥削的劳动量作比较相对减少了。事实上,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节约不仅不排斥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反而以它的积聚和增大为前提,这是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的一种表现。如果舍去其资本主义的性质,仅就生产过程如何节约生产资料的使用而言,对于社会主义企业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