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原始共同体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671页(1295字)

指原始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人类在较小范围内,把劳动的客体条件作为共同占有的财产、集体劳动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结合成的原始群体、氏族和部落。

原始群、氏族、部落都是原始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原始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的这些组织形式的总称。

人类以能劳动和制造工具使自己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人类的产生也就是人类社会的产生。

人类自始都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形态之中的。

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原始,征服和支配自然的能力很低,原始人没有能力单独地与自然界和野兽作斗争,必须联合起来,结成群体。

“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21·45)人类社会最初的形态是自然形成的几十人组成的原始群体;其后发展为由同一血缘关系的人所组成的集团即氏族;随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进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部落,每个部落有自己的名称、语言和地域。

在原始共同体内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自然提供的生产条件;共同体成员实行简单协作,自然分工,共同劳动。以集体的力量狩猎、捕、耕种,谋得生活资料;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只能实行平均分配。

共同体内部还不可能出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生产的条件和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时指出:物要当作商品相交换,人们必须“默默地彼此当作被让渡的物的私有者,从而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然而这种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关系在原始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

”(23·105-106)他在对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时又指出:“作为商品进入流通的产品,不论是在什么生产方式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不论是在原始共同体的基础上,还是在奴隶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都不会改变自己的作为商品的性质;作为商品,它们都要经历交换过程和随之发生的形态变化。”(25·363)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三卷增补中阐述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发展史时也曾指出:“交换起先只是发生在各个不同的氏族公社之间,但后来在公社内部也实行起来,于是大大地促使公社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家庭集团。”(25·1015)可见,原始共同体内部起先并不存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条件,也不存在商品交换,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这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到几乎没有剩余的生产物可以用来交换。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不同地域的原始部落捕获和生产的产品种类的差别,引起在共同体的尽头,在不同共同体成员互相接触的地方,偶然地以多余的产品相交换,于是这种产品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在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也会进行交换,也有一部分产品发展成为商品。

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原始共同体趋于解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