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周转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731页(3318字)
产业资本运动中的周期循环或再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目的是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为实现这一目的,资本就必须以某种形式预付出去,经历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之后,又回到它的预付形式,并重新预付,形成资本的一次循环。预付价值要作为资本价值永久保持和增殖,就必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24·174)
资本完成一次周转需要一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是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持续运动的时间,它等于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因此,资本的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包含着同一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或生产过程更新、重复的时间。对资本家来说,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他必须预付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回到预付形式的时间。
资本的周转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各不相同的。要比较不同生产部门的周转时间,就必须确定资本周转时间的统一计量单位。“年是处在过程中的资本的周转的自然计量单位。这个计量单位的自然基础是,在温带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祖国,最重要的农产品都是一年收获一次。
”(24·174)这个计量单位不仅适用于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资本周转,而且适用于其他一切工业部门的资本周转。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着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和周转速度的快慢。如果用U表示年,用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用n表示资本的周转次数,则n=兰。
可见,资本的周转时间同它的周转次数成反比。
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它的周转次数就越少,周转速度就越慢;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它的周转次数就越多,周转速度就越快。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有着重大影响。
但是,要具体研究这种影响,就必须先考察资本由再生产过程得到的两种新的形式,这就是构成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因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周转方式不同,它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也不同。
固定资本周转的速度慢,流动资本周转的速度快,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往往要周转多次。因此,凡是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较大的生产部门,预付总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就长,周转的速度就慢;而固定资本所占比重较小的生产部门,预付总资本周转一次需要的时间就短,周转的速度就快。此外,劳动期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变化,都会对周转时间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劳动期间同生产时间相一致时,如果生产时间已定,资本的周转时间会随着资本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而延长或缩短;如果流通时间已定,资本的周转时间将随着生产时间的缩短或延长而缩短或延长;如果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同时延长或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也会随之延长或缩短。
因此,要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加速资本周转,就必须改变生产资本中固定组成部分与流动组成部分的比例,降低预付总资本中的固定资本的比重。但是,预付固定资本的量及其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是由生产部门的性质和企业的一般规模决定的。企业的一般规模决定着一个企业投资的最低限额,达不到这个限额,企业就无法经营,或者会失去竞争能力而无法立足。因此,降低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比重,缩小企业规模,往往会受到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周转时间中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却有较大的伸缩性。只要采用机器生产,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协作,扩大分工,改善劳动组织,发展交通运输,采用先进运输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合理储备,缩短商品的出售时间和购买时间发展信用事业,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从而资本的周转时间就可以有效地缩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会加快。
在农业部门,资本的周转时间还要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因此,要缩短农业部门资本的周转时间,还需改变自然条件。
资本的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尤其是对预付流动资本量的影响极为显着。
在生产规模已定时,资本周转时间的缩短或周转速度的加快,会增加同一预付流动资本重复使用的次数,从而可以减少预付流动资本的量。在周转时间已定时,只是由于劳动期间(等于生产时间)与流通期间的比例区分的变化,就会决定预付流动资本处于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区分的变化,从而决定在原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追加的流动资本的量的变化。
这里的规律是:只要劳动期间等于流通期间,或者流通期间是劳动期间的整倍数,处于劳动期间和处于流通期间的资本量就必然相等。这两部分资本要作交替运动,并且不会发生货币资本的游离。
只要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或者流通期间不是劳动期间的整倍数,则处于劳动期间和处于流通期间的两部分资本,就必然不等,它们只能作交叉运动,并且总会要发生货币资本游离。这种货币资本游离的量,会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起增长。这种由周转运动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构成信用制度的基础之一。
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周转的可变资本的年增殖量和年增殖程度表现出来。
马克思在第一卷对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剩余价值率表现了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但是,从周转过程看,可变资本要区分为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生产剩余价值的,只是劳动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预付而未被使用的可变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起作用,但它是再生产所必需的,没有这部分资本,再生产就会中断。因此,在剩余价值率已定时,周转时间的缩短或周转速度的加快,一方面可以减少预付的可变资本的量,同时又可以增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量。
这样,定量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年剩余价值率。从社会的角度看,周转速度不同的资本,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也很不相同。一年周转多次的资本,会在不断地从社会取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劳动力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把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提供给社会。周转期间超过一年的资本,在一年内,则只从社会取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而不向社会提供任何有用的产品。
因此,恰当地安排周转期间不同的这两类事业,就会使社会生产各部门按比例发展。否则,就会造成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比例失调,并由此造成社会经济的紊乱。
资本周转对利润率有重要的影响。一定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会使它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增加或减少,年利润率也就会随之降低或提高。
这个结论,只有在预付的可变资本和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是同一个量时,或者说,只有年剩余价值率同实际剩余价值率一致时,才是正确的。当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之后,周转期间的差别,又会造成成本利润率和实际利润率的差别。如果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小于1,成本利润率就高于实际利润率;如果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大于1,成本利润率就低于实际利润率。只有在资本的年周转次数等于1时,成本利润率才和实际利润率相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影响利润率的统一计算。
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总是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而资本家也总是按照实际利润率来计算他的赢利程度。
资本周转范畴,是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的结尾部分,以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方式第一次提出并论述的。当时的论述,不仅带有片断性,而且对资本周转范畴本身的规定也不明确,资本周转同资本流通实际上还没有区别开来。
对资本周转范畴第一次较全面、较系统论述,是在《资本论》第二卷第Ⅰ稿《资本的流通过程》中。这里,马克思设专章考察了资本周转的一般概念,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周转的周期,周转时间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这些论述,同现行《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相比,尽管大体一致,但它在章节的划分、分析的层次、论述的严格和完善程度方面,仍然带有明显的草稿性质。
因此,马克思在1867年以后,又对这部分内容(以及第二卷的其他内容)做了重新修订,从而形成了现行《资本论》第二卷《资本周转》篇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