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通货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806页(716字)

或称通货学派,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一种货币数量论学派,与银行学派进行过论战,其重要代表有奥维尔斯顿勋爵、诺曼、托伦斯等人。

他们以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断言货币价值和商品价格取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如果货币数量增多,商品价格就上涨;如果货币数量减少,商品价格就下跌。他们认为,要保持稳定的货币流通,银行券的发行量应当随黄金准备的增减而增减,以及根据贵金属进出口情况来调整银行券的发行量。在通货学派看来,生产过剩危机的决定性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所宣布的货币流通规律遭到破坏。

在1844年皮尔担任英国首相时,这个错误理论被用于实践,即实施了所谓皮尔银行法。这个法令的最主要之点是:限制银行券的发行,规定英格兰银行只能发行1400万英镑没有黄金准备的银行券,超过这个数额则必须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

因为通货学派的理论是错误的,所以必然导致实践的失败。事实上,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保证银行券的兑现和稳定货币流通所能克服的。

同时,皮尔银行法把银行券与黄金准备死硬地联系在一起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混淆了银行券和金属货币,不理解银行券作为信用货币的特性。事实上,每次危机发生时,市场上都需要大量的支付手段来清偿债务,而皮尔银行法则在最需要货币时大大缩减银行券的发行量,因为银行的黄金准备在这时由于黄金的流出而大大减少。这样,就人为地加深了危机时期的“货币荒”,促使危机更加尖锐化。

因此,英国政府不得不在货币市场最紧张的时候,即在1847年和1857年两次下令废除对银行券发行的限制。这表明通货学派的理论及其实践遭到了彻底破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