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资本论》辞典

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806页(1722字)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规律,基本论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同一块土地上的追加投资超过一定限度后,增加的收益会依次递减。

它被用来论证级差地租的产生。这种级差地租理论最先是由“詹姆斯·安德森发表的……1815年,剽窃能手马尔萨斯……把这个理论据为己有,威斯特在当时也与安德森无关而独立地阐述了这个理论。1817年,李嘉图把这个理论同一般的价值理论联系起来,从此以后,这个理论就以李嘉图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1820年,詹姆斯·穆勒……把这个理论庸俗化了,最后,约翰·斯·穆勒先生也把它当作一种老生常谈的学派教条加以复述。

”(23·553)

安德森在《谷物法本质的研究》(1777年爱丁堡版)一书中指出,一国土地的肥力是不等的,为了满足社会的全部需要,肥力较小的土地也会依次投入耕种。这显然是由于肥力较高的土地上的收益,并不总是与追加投资成比例地增长。但他认为,土地有不断增长的持久的改良能力,不同土地的肥沃程度只是相对的,其差别能够日益趋于平衡,因此,“农业的绝对生产率同地租绝对没有任何关系。”(见26Ⅱ·123)

杜尔哥早在1768年写的《关于圣贝拉维回忆录的感想》中就论述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他认为土地生产物会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但投资超过了一定点,就会不断地减少。

威斯特在《论资本用于土地》中,也明确提出了这一规律:“在农业上连续地投下同量劳动,其收益必然不绝地减少。”“劣等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有土地收益递减规律之故。”

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原理》第二版(1803年)中则宣扬:“根据所有土壤的性质,不能日增,只能逐渐递减”。正如马克思所说,马尔萨斯利用安德森的理论,是为了代替自己的“几何级数和算术级数的怪诞幻想……来证明自己的人口论”(26Ⅱ·123);另一方面,他求助于安德森的理论,说什么追加的供给耗费更多的劳动,所以农业的生产率降低,以此证明农产品总是供不应求的。

李嘉图也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出发,把由好地向坏地推移的耕种顺序绝对化,用农业生产率的绝对降低来说明级差地租。而马克思对级差地租的科学分析,推翻了威斯特、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等人关于级差地租的错误假定,证明无论是按下降序列还是上升序列耕种土地,级差地租都可能产生,“级差地租可以和农业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它的条件不过是土地等级的不同。

”(25·743)所以,马克思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看成是“在李嘉图自己的着作中只是任意加上的、对他的思路来说没有必要的加筑部分”(26Ⅱ·97)。

此外,约翰·斯·穆勒也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同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相比,土地的产量以递减的比率增加,这是农业的普遍规律。”马克思认为穆勒在这里“是以错误的公式复述了李嘉图学派的规律,因为在英国,所使用的工人的减少始终是同农业的进步并行的,因此,这个在英国并且为了英国而发明的规律,至少在英国是完全不适用的”(23·553)。

马克思指出:人们应该去研究土地枯竭的现实的自然原因,而不应求助于这样一种肤浅的见解:“在一块空间有限的土地上,并不是任何数量的资本都可以投入”(25·879)。“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土地的优点是,各个连续的投资能够带来利益,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

不过这个优点同时也包含着这些连续投资在收益上产生差额的可能性。”(25·880)

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理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资本边际效率、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当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代表萨缪尔森也大肆宣扬所谓“收益递减规律”,并把它视为每个经济社会的中心问题之一。

上一篇:通货原理 下一篇:《资本论》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