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尔,威廉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山东人民出版社《《资本论》辞典》第903页(1437字)
【生卒】:1817—1894年
【介绍】:
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德国旧历史学派的奠基人。
他出生于汉诺威的一个高级法官家庭,先后在哥廷根和莱比锡大学担任教授。他的主要着作有《历史方法观的国民经济学纲要》(1843年)、《国家经济学体系》(1854-1894年)等。
以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克尼斯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历史学派是庸俗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它攻击古典经济学对复杂的经济现象只作简单化的理论概括,只偏重于物质。
它主张屏弃古典经济学应用的抽象演绎法,提出要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更多的归纳的历史研究。因而,历史学派的着作,都是充塞一大堆杂乱的历史经济资料,经济理论问题只占次要的地位,而且这些理论也往往是抄袭英、法庸俗经济学家的见解。
罗雪尔鼓吹用历史方法来重新研究政治经济学。在他看来,并不存在社会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断言利用抽象分析在理论上提出政治经济学的普遍规律是不可能的。
因而,他认为不可能有适合一切国家的一般经济理论。罗雪尔这种所谓历史方法是反科学的,其目的是利用所谓历史传统,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是万古不朽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评罗雪尔的历史方法和理论是“教授式的折衷主义空谈”((23·110)。
罗雪尔在理论上是很贫乏的,而且大多抄袭英、法庸俗经济学的见解。
关于货币,他含糊地说:“错误的货币定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货币比商品多一些,一类认为货币比商品少一些。”马克思说:“多一些——少一些……这算什么定义!”(23·110)
关于价值,他把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了。他说:“让·巴·萨伊在《论政治经济学》第一卷第四章中非常正确地指出,榨油机所生产的价值扣除一切费用后,还留下一种同榨油机本身所费的劳动有本质区别的东西。”马克思指出,这种想从生产资料的使用价值在劳动过程中所提供的“生产服务”来说明价值和剩余价值是“谎诞无稽”的(23·232)。罗雪尔还错误地认为“自然本身就具有价值”。马克思说:“罗雪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价值。”(26Ⅱ·142)
关于剩余价值,罗雪尔则抄袭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在他看来,利润由生产资料,即资本的物质要素产生,地租由土地所有者所代表的土地或自然产生。
为了使他的说法更具辩护性,他搬用了西尼耳的节欲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罗雪尔是西耳尼的“可怜的德国应声虫”(23·293)。
关于分工,本来最初是自发地形成的。而罗雪尔则认为是个别资本家先验地运用了“有发明能力的天才”。
所以,马克思指出:“在罗雪尔看来,分工是从资本家的丘必特式的脑袋中现成地跳出来的,因此他以‘各种各样的工资’来酬谢资本家。实行分工的程度取决于钱袋的大小,而不取决于天才的大小。
”(23·403)
罗雪尔为了替资本主义辩护,还竭力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从古就有,而且将万世永存。例如,他认为从“亚当时代”起就没有一个人能够不利用资本而进行劳动;同时还认为存在所谓原始森林的“病弱的无产者”。马克思说,这只能是罗雪尔的“奇妙的幻想”(23·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