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苇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105页(1788字)

【生卒】:1920~1993

【介绍】:

中国着名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

他在经济体制改革、企业改革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系统和深入的开拓性研究。在1979年,他提出“企业本位论”,主张由以往的国家本位转变为以企业为本位,就是要以企业作为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并且成为拥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的主体,赋予企业经营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980年,他提出“两级按劳分配”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直接对劳动者个人进行按劳分配,只能是社会先对企业劳动者集体的劳动成果进行一级按劳分配,然后再在企业内部按照个人的劳动贡献大小对个人进行分配,即二级按劳分配。1991年,他提出“职工主体论”,认为资本主义企业与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区别,不是它们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运行机制,而是它们的主体。

资本主义企业的主体是人格化了的资本,而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体则是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在内的企业全体职工。“职工主体论”和“企业本位论”是他经济改革理论的两大观点,前者是关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后者是关于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1988年,他提出了“经济民主论”,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而企业的民主管理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基础。1982年,他带领其他研究人员在系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社会主义企业应实行“两制四全”为内涵的系统管理。

1990年,在他发表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篇论文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间的共性与特性问题,认为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属于共性范畴,不能区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运行机制,而在于运行载体内部生产关系的不同上。1990年,在他发表的《关于深化企业改革问题的探讨》一文中,把他的企业改革理论归纳为“一、四、五”,即“一个目标”、“四个分开”、“五项基本制度”的改革思路。他认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使企业成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必须在法律上成为既拥有一定权利又承担一定义务的独立的法人。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对宏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为企业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即调整好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他具体提出,必须实行“四个分开”,即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税利分开和投贷分开。其次是在企业内部充分体现职工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在劳动制度、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分配制度和领导制度这五项基本制度上实行充分的民主管理,这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他在从事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同时,还积极地参与改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理论家,同时又是一个富于创业精神的实践家。

他亲自或参与创办了许多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刊物和研究咨询机构,培养了大批企业管理人员。1979年,他创办《经济管理》月刊,并任副主编兼总编辑;1981年,参与创办《中国经济年鉴》,并担任总编辑;1981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并任副会长;1983年,参与创办了《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培养了近3万名具有大专学历水平的企业管理干部;1984年,他在《经济管理》杂志社的基础上又创办了经济管理出版社,并任社长兼总编辑;1984年,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后改名为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并被选为副会长兼工业经济管理研修中心主任,并创办了《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任主编;1985年,他受聘成为我国第一个企业管理学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出任重庆社会科学院院长,并创办和主编了《改革》杂志;1989年,他与其他同志一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研究咨询机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并担任常务副理事长;1991年,他创办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在此期间,他为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以及企业集团的组建做了大量设计、咨询、培训工作。

他还担任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兼职教授,为培养我国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上一篇:股份制 下一篇: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