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能力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企业管理学大辞典》第458页(742字)

当工序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当构成工序的人员、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测量等因素在标准条件下,工序所具有的加工精度或加工能力。

工序能力可以通过工序所加工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幅度(分散性)来描述,通常用标准偏差σ的6倍来表示,即工序能力B=6σ。σ越小,意味着质量特性值在平均值周围的集中程度越高,工序能力就越强;σ越大,说明所加工出的质量特性值对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就越大,即分散程度很大,工序能力就会越弱。

测定工序能力对于产品设计、工艺制定、计划安排、生产调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设计、工艺和计划工作中,确保满足顾客的要求是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但顾客要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现有条件的工序能力的制约。

工序能力是工序自身输出能力的反映,与特定的规格无关。而某一工序的能力满足生产特定产品规格要求的程度则常常用所谓的“工序能力指数”来衡量。

工序能力指数表示具有一定能力的工序对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保证程度,即产品公差(T)与工序能力(B)的比值,以Cp表示。当质量特性数据分布中心与规格的中心相重合时,Cp=T/6σ;当质量特性数据的中心与规格的中心不重合时,应当以Cpk加以修正。

此时,C

k=(1-K)T/6σ,其中,K为偏离系数。

计算工序能力指数具有以下的用途:(1)为确定尺寸公差提供依据;(2)为制定工艺,设计设备和工装,以及确定加工条件提供依据;(3)为确定和修改工艺规程、作业指导书、控制点、检验间隔,以及设备的日常保养提供依据;(4)为制定检验方案提供依据;(5)为了解工序稳定程度、发现异常和估计废品率提供依据。

上一篇:工序控制 下一篇:不合格品的控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