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111页(1372字)

亦译作大萧条。

西方学者对1873~1895年间世界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农业危机绵延不绝这样一种局面的总称。它包括以下几次危机:(1)1873年危机。

它以1873年5月维也纳证券交易所破产和9月18日美国泽依-库克金融公司破产为先导,首先在美国爆发了生产过剩危机,随后扩展到欧洲,波及到拉美、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形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在不少国家持续5年之久。

美、德等国重工业部门所受的打击最为沉重。危机期间,美国倒闭事件达4.7万起,损失10亿美元以上,生铁和钢材产量下降29%和24%;德国生铁产量下降18%,1879~1880年间车床制造厂开工率仅有30%;英国由于当时国内条件尚未完全成熟,直到1878年10月1日格拉斯哥银行倒闭后经济危机才全面爆发,冶金工业设备利用率还不到半数,生铁价格下降50%以上。这是到当时为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上波及范围最广、拖延时间最长、破坏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2)1882年危机。1879年,美国经济由复苏转入高涨,其他国家的经济也相继走出低谷,最晚进入危机的英国也在1880年完全摆脱了危机的影响。但好景不长,1882年再次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美国作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所受打击最为严重,法国、英国和德国等无一幸免。危机期间各国的生产下降情况是:美国——煤炭-7.5%,生铁-12.5%,石油-28.3%,棉花消费量-15.4%,进口-22%,批发价格指数-24.1%;法国——煤炭-8.5%,生铁-26.7%,棉花消费量-16.5%,进口-15.2%,批发价格指数-23.3%;英国——生铁-18.4%,棉花消费量-19.7%,进口-18.7%,批发价格指数-22.7%。

1882年危机及随后的萧条一直拖延到1886年,此后在美国的带动下,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高涨时期。(3)1890年危机。这是一次始发于欧洲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

1890年3月,德国交易所发生危机,股市连续两年下跌,1890~1891年破产事件约达1.5万起;美国亦于1890年发生金融危机,并于1893年2月爆发尖锐的交易所危机,工业股票价格半年跌幅将近50%。

1893年美国有600多家银行和信用机构破产,商业破产事件达到创纪录的1.5万起以上。1894~1895年有94条铁路被拍卖,资本额达11亿美元。

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国和亚、非、大洋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也深受其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直到1895年才进入复苏阶段,美国则一直拖到1897年。

(4)长期性农业危机。农业危机同1873年工业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同时爆发,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危机结束以后,农业危机仍在继续发展,成为长期性危机。农业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阿根廷等国大量出口粮食使世界粮食市场供过于求,进而引起谷物价格大幅度下跌,农场主纷纷破产,农村失业人数激增。

英、德、法等国的农业所受打击最为沉重。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的重新高涨和畜牧业、蔬菜业的发展,持续20年之久的农业危机才被克服。这次大衰退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加剧的具体表现,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结果。危机的风暴不断把城乡劳动者卷入雇佣关系的罗网之中,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各大洲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