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林资源禀赋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161页(652字)

关于资源禀赋与区域贸易关系的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G·俄林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化。他在继承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基础上,阐发了国际贸易一般均衡理论,强调在国际贸易交换中的比较利益来自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

他认为,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生产该产品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供求价格,而且后者也受前者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各国的各种产品之所以在价格体系上存在差异,主要由于自然资源蕴藏量和气候条件、技术水平、与生产规模相关的生产率、国民偏好及嗜好等的差异。他认为,各国和各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有些丰富,有些稀缺,于是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区就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口商品,同时输入那些需要利用稀缺生产要素来生产的产品。他为此建立了两个国家、两种生产要素、两种商品的“2×2×2模型”。

其中,一国劳动力丰富、工资较低;另一国资本丰富、利率较低。前者适宜生产和出口需投入较多劳动而成本较低的劳动密集商品;后者适宜生产和出口需投入较多资本而成本较低的资本密集商品。由于各国诸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不同,即各国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不同,每种要素的价格也就不同。

这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

各国为此应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一理论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西方现代贸易理论的基础,也是西方国家制定国际贸易政策的依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