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钢铁卡特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274页(845字)

二次大战前资本主义世界钢铁企业建立的国际垄断组织的通称。

第一个是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萨尔区(当时由国际联盟托管,1935年回归德国)钢铁垄断企业于1926年9月建立的“国际粗钢卡特尔”。主要是规定成员国粗钢的生产份额、出口限额和价格限制。因其成员国均为欧洲大陆国家,又叫“欧洲大陆卡特尔”。

1926年卡特尔成员国占世界钢产量的30%和出口量的65%。德国钢铁垄断组织在卡特尔中起主要作用。在粗钢生产份额中德国占43.18%,法国占31.18%,比利时占11.56%,卢森堡占8.30%,萨尔区占5.78%。1927年2月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钢铁公司加入后又额外增加7.27%,作为它们的生产份额。各国超过份额的部分每吨罚款4美元,低于份额的部分每吨奖励2美元。

1929年大危机爆发后,内部矛盾激化。卢森堡、比利时等国垄断组织违背共同协定,擅自降低出口价格,导致卡特尔于1930年7~8月间解体。第二个国际钢铁卡特尔最初是1933年5月由德、法、比、卢等国的钢铁企业建立的国际粗钢输出协会。它不限制产量,只规定成员国钢的出口份额。

1935年它又同不列颠钢铁联盟签订分割市场的卡特尔协定;1935~1936年吸收奥、匈、捷、波垄断组织参加;1938年同美国钢铁出口协会达成协议,从而形成真正世界性的国际钢铁卡特尔,垄断了资本主义世界钢铁市场。其成员分为正式成员(德、法、比、卢、捷、波、奥、匈等国的钢铁企业)和非正式会员(英国和美国钢铁垄断企业)两类。非正式成员国则根据它们同国际粗钢输出协会达成的协议确定出口限额。卡特尔设主席和董事会,负责制定价格政策,监督卡特尔协定的执行。协定为期5年,1938年7月决定延长期限。二次大战爆发后,因美、英等国与德国成为交战国,该卡特尔于1939年9月停止活动。此后虽然出现过“欧洲煤钢联营”等由政府出面建立的地区性钢铁卡特尔,但像战前那种由世界主要钢铁垄断企业组成的国际钢铁卡特尔再也没有出现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