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63页(706字)

西方学者用来描述高度工业化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趋向和目标的概念。

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在专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1973年)中提出的,因而又被用于概括贝尔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理论。他们认为,人类社会可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从工业社会顺利地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实现新的繁荣。在后工业社会中,人际关系成为主导因素,生活变成人与人之间的竞赛,注重社会的实际,依靠信息并以服务为基础,因而本质上有别于以自然资源、技术生产为基础的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中将发生以下五个方面的主要变化:(1)经济结构方面,从商品生产向服务的转化;(2)职业领域方面,专业性和技术性职业增加,从事非体力活动的职工数超过体力劳动的工人,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后工业社会的核心;(3)理论知识居于中心地位,成为社会改革和制定政策的依据;(4)通过对技术的评价,控制技术的发展,开辟新的技术领域来维持较高的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又通过对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控制,以及有计划地推进,来减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5)制定决策,20世纪下半期,有组织的综合系统的管理技术得到显着发展,使人们可以识别和运用合理选择的策略来指导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一管理技术及其应用,可能在20世纪末形成一种新的智力技术,它将会帮助社会及其每个成员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找到最好的答案。

后工业社会理论未能正确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但这种理论强调了科学和知识的作用,促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更直接地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这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