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信用危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381页(397字)

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流通与信用领域发生的周期性波动与紊乱。

二战前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每次都引起货币信用危机,后者因为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周期的危机阶段,大企业因产品滞销失去偿债能力而破产,接踵而来的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破坏,流通中现金奇缺,银根抽紧,银行部分放贷发生呆账现象,存户竞相向银行挤兑现金,以致发生银行倒闭,信贷业务陷于停顿,利率急剧提高,证券、股票价格猛跌。1929~1933年爆发的金融大恐慌是典型的周期性的资本主义货币信用危机。

二次大战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银行所经营的各种抵押贷款业务实行担保,对存户的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在即将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增加政府开支,以刺激社会投资与消费,减轻了货币信用危机的严重程度。其周期性和深刻程度发生很大变化,但货币信用危机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