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744页(1099字)
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1991年)。
由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乌兹别克、哈萨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吉尔吉斯、塔吉克、亚美尼亚、土库曼、爱沙尼亚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地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2240万平方公里,人口2.901亿(1991年),首都莫斯科,货币名称卢布。
1990年全苏国民生产总值9055亿卢布,人均3 121卢布(合1830美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7.7%,工业生产占9.6%,农业占6.7%,出口占3.9%,进口占3.6%。
经济长期形成以下特征:(1)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活动统一由中央决策,各共和国、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权。(2)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发展,军工经济发达而民用经济萎缩。如在机器制造业总产量中军工产品比重超过60%,而耐用商品比重还不到5%。
(3)经济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内部各共和国之间有较密切的横向联系,外部主要与经互会国家之间实行分工协作,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联系不密切。
1990年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出口贸易比重只有28.6%。主要进口商品有机器设备、食品和日用消费品;主要出口商品有燃料、能源,机械和技术产品,矿石、金属制品、化学产品、木材、纸浆,还有技术知识。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着手进行改革,力图使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转向分权的市场体制,经济结构从军工经济占主导转向民用经济,对外经济关系从自我封闭转向进入统一的世界市场经济。由于内外各种原因,主要是指导上的失误,改革未见成效,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出现绝对下降4%。全苏经济连续遭到严重破坏,流通、销售环节陷于瘫痪,国家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许多商品严重短缺,供求失去平衡,高通货膨胀,居民收入下降,全国居民中1/4的人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1991年“8·19”事件后,尽管戈尔巴乔夫仍在为保留联盟而努力,但各加盟共和国已从主权共和国的立场转向完全独立的立场,整个经济完全处于既无计划又无市场的一片混乱之中,生产出现大滑坡并引发出第四季度联盟预算危机,政府只能靠印钞票来弥补,1991年货币发行1 273亿卢布,比1990年增长3.8倍,1991年12月零售价和劳务费比1990年同期上涨140%。全苏居民中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的人数增加到1/3,人民普遍愤怒,对现实不满。
最后于1991年12月25日苏联被独立国家联合体替代,终止存在。苏联从1922年12月30日宣布建立到终止存在,共经历了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