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770页(752字)

说明投资流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随着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人均资本流量也不断增加。当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国内资本缺乏、资本流动值很小,因此吸收外资成为扩大投资流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向较高水平发展,国内资本增加,资本流动值增大,资本流出开始逐步达到并超过资本流入。这说明,资本流量相对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周期性变动的特征。邓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将投资流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周期性关系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优势,投资环境也很落后,对国外投资者的吸引力比较小,因此,略有资本流入而没有资本流出。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间,国内市场规模扩大,服务成本下降,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增加,因而,直接投资的流入开始加快,表现为进口替代型投资和出口导向型投资两种形式。但这个时期国内发展的资本需求较大,因而资本输出水平较低。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4750美元之间,出现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的现象。这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经济中相对落后的地区和部门仍试图通过吸引外资,谋求发展;另一方面其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迅速扩大,因而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开始力求通过发展对外投资来突破在比较区位优势方面的限制。第四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00美元以上,经济已相当发达,资本的流出水平较高,并且增长速度快于资本流入,在国际竞争中已显示出综合的比较优势。

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建立在其动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础之上,并运用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分析手段来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的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