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77页(1877字)

全称印度共和国。

为南亚发展中大国,实行公营和私营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型市场经济。首都新德里,国土面积328.8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9.8亿(1998年年中数)。位于亚洲南部,地处南亚次大陆的中心。是历史悠久的古国。

境内河流湖泊较多,森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具备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自然条件。主要矿物资源有煤、铁、锰、铬、钛、菱镁矿、铍、锆、独居石、云母和白云石,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石油、天然气、铝土、铜、金和铅锌等矿的储量较丰富。水利资源也较充足。

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获得独立,1950年1月25日成立共和国,仍为英联邦成员。独立以后,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政府,奉行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采取了土地改革,统一国内市场,实行集中型的“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大力发展公营经济和实行公私营经济并举的资本主义“混合经济”等一系列重大措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近年来,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1992年开始的第8个五年计划,重点放在向贫穷宣战,并让私营部门在经济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40多年来,印度在经济建设中取得了较大成就,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50~1951年度到1990年,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5.2%上升到29%。

服务业从25.9%增至40%;农业的比重在下降。

1990年的工业产值已达738.2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了7倍多。

基础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是印度工业发展的重点,现已建成6家大型钢铁企业和100多家小钢厂。机械工业是最大的工业生产部门,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0%。发电和化工设备、各种电器、汽车、飞机等设备制造方面,大多能自给,有些并能出口。化学和能源工业发展比较迅速,但部分石油靠进口,电力供应紧张。

电力生产中,火电、水电、核电分别占74%、23.5%和2.5%。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20%,主要产品有食糖、茶叶和纺织产品。印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供应不足和经济效益低下的制约,面临着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迫切任务。

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1965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占44%,1990年降为31%。但农业仍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吸收了约70%的劳动人口,农产品出口在全部出口中占19%。水稻、小麦是印度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播种面积的50%以上。

茶叶、花生、棉花、油料、黄麻、甘薯等经济作物生产名列世界前茅。

在印度是神物,存栏均为世界首位,但许多不参加生产,肉牛屠宰量很低。政府从60年代中期起,推行“绿色革命”,大规模应用农业新技术等措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粮食总产量已从1965~1966年度的7235万吨增加到1990~1991年度的17 620万吨。但仍需进口粮食。

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印度不断扩大对外经济交往。

1982~1990年出口贸易额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5%,进口年增长率为4.2%,均高于60年代和70年代。1992~1993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40亿美元,但一直存在外贸逆差,1992~1993年度为60亿美元。出口商品结构中,制成品占73%,初级产品仅为27%,其中工艺品、成衣、机械产品为大宗出口产品。

进口商品中,资本货物和中间产品占重要地位。印度曾同前苏联保持较密切的经贸往来,苏联解体后,失去了最大的出口市场。现主要贸易对象国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沙特阿拉伯等。

印度经济自80年代中期以来增长缓慢,90年代以后进一步陷入滞胀衰退之中。

印度国大党的拉奥就任总理后,于1991年7月开始推行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放松出口管制,降低进口关税、贬值本国货币,放宽外资投资领域和股权份额的限制,削减政府赤字,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目前,各项经济改革正在实施中,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有所下降,工农业生产开始回升,但外债也激增到780亿美元。1997年外国直接投资33.51亿美元,外债总额944亿美元,现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8%。1998年,其商品出口额为332.1亿美元,进口额为428.5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4213亿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1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30美元,在世界排名第165位;国际储备总额为306.47亿美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