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543页(912字)

全名“易俗伶学社”,亦名“陕西易俗秦腔剧社”,秦腔科班、剧团。我国历史最久的地方戏曲团体。1912年8月13日由李桐轩、孙仁玉创办于西安。宣称“以编演各种戏曲,补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负责人有李桐轩、王伯明、孙仁玉、李约祉、高培支、范紫东、陈雨农、胡文卿、封至模、吕南仲等。设立训练、学校、评议、编辑(编剧)等四部。所开课程戏曲、文化并重,按标准发给毕业证书。聘有着名秦腔艺人陈雨农、刘立杰、党甘亭、李云亭、赵杰民、呼延鑫以及京剧名净唐臣等为教师。创建分班训练,择优逐班递补的学制。至1949年止,共办班十三期,培养演员六百多名;并以西安为基地,先后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汉口、北京等省、市作巡回演出数次。剧目有《柜中缘》、《一字狱》、《韩宝英》、《三回头》、《千字鞭》、《三滴血》以及清装戏《颐和园》、时装戏《人月园》、历史剧《山河破碎》、《淝水之战》、《还我河山》等,以其戏剧严肃的内容、细腻的表演,组织管理的成效,博得了各界赞誉。1924年鲁迅曾资助该社并为之书题“古调独弹”匾额。着名艺员有号称“六君子”的刘箴俗、沈和中、刘迪民、路习易、平民、苏牗民以及王天民、王文华、康顿易、王秉中、汤涤俗、李可易、耿善民等。花旦刘箴俗演技惊人,当时有南欧(欧阳予倩)、北梅(梅兰芳)、西刘(刘箴俗)鼎足之说。李桐轩等早在1914年就提出改良和甄别旧戏的主张,认为新的戏曲必须“传神感人易人”,“以膏梁易藜藿”,“推其陈、出其新”。负责人遂带头编写剧本。至1949年止作者达五十余人,所写剧本五百多个,内容多体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并在剧本文学上打破了十字句等老框框;在音乐和化妆方面,借鉴其他剧种,不断改进。对秦腔艺术的继承和发扬起了极大的作用。不少剧目经易俗社首演,其他剧社和剧种也纷纷上演和移植,影响广泛。1913年、1921年分别创办了《易俗杂志》和《易俗社日报》。1938年曾协助西战团进行抗日宣传演出。但组织管理上较专断,对学生规定“除学业外,不得干预他事”;不少剧目宣扬了封建伦理道德和宿命论。解放前夕已陷入困境。1951年由国家接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