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世界经济学大辞典》第881页(1358字)

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属于发达的公、私营混合型的市场经济。其国土面积24.5万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5900万(1998年年中估计数),首都伦敦,货币名称英镑。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9751.5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6 100美元。

英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驱,也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工业化的完成,使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然而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鼎盛时期之后,从20世纪初开始,日趋势微。

战后,经济虽然进一步衰落,但仍不失为西方第五经济大国。垄断资本仍有相当雄厚的实力。

1991年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累积额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同年,西方500家最大工业公司中,英国公司数仅次于美国、日本,居第3位。伦敦城依然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战后以来,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停走走”的局面,增长率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1951~1979年仅2.6%。

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战前仅次于美国,1955年被原联邦德国超过,1964、1965年又分别被法国和日本超过。1979年保守党执政后,为扭转经济“滞胀”局面,改变了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削减公共开支、限制工资涨幅等措施降低通货膨胀率;同时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并通过税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1)1982~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3.6%。

(2)零售物价上涨率由1979年的13.4%下降到1988年的4.9%。(3)财政收支由长期赤字到1987~1988财政年度扭亏为盈,1989~1990财政年度的盈余高达70亿英镑。

(4)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高技术产业得到扶持和迅速发展,传统产业也得到改造。1989年形势发生逆转。

生产下降,破产倒闭的企业增加,通货膨胀加剧,贸易逆差扩大,国际收支不断恶化。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1950~1990年,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5.7%下降到1.3%;第二产业由48.1%下降到29.8%;只有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由46.6%上升到68.9%。工业生产发展缓慢,1950~1991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

工业各部门发展很不平衡,石油、电子、航空等新兴工业发展较快,煤炭、纺织、造船等传统部门发展较慢。战前,农业比较落后,食品和农业原料主要依靠进口,战后从备战、劳动就业和国民经济平衡发展考虑,重视发展农业。

目前农业技术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位于西欧国家前列。对外贸易是英国的生命线,90%以上的工业原料和1/3的食品依靠进口。1991年进、出口贸易额占国内生产总值23.9%和21.1%。主要贸易对象是欧洲共同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53%和50%;其次是北美,占13%和15%。1998年其商品出口总额2726.92亿美元,进口额3160.77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12 63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5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1 400美元,世界排名第22位;国际储备总额为388.3亿美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