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5页(1402字)

美国经济思想流派,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以同当时的资产阶级正统派相对立的异端出现;该学派虽从未形成一种统一的理论或学说,属于该学派的各成员之间的理论观点也颇多歧异,但他们均倾向于采用所谓制度分析法即文化心理研究方法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

凡勃伦是该学派的奠基人。该学派迄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为创立时期,除凡勃伦外,其他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契尔(W.C.Mitchell)和康芒斯(J.R.Commons);20世纪30~40年代为“过渡”时期,主要代表者有米恩斯(G.C.Means)、贝利(A.A.Berle)、杜戈威(R.G.Tugwell)、艾尔斯(C.E.Ayres)等人;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第三时期,亦称新制度学派时期,主要代表者有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包尔丁(K.Boulding)、海尔布罗纳(R.L.Heilbroner)、华尔德(B.Ward)等人。

凡勃伦强调以进化论观点看待人类社会;他认为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在于人类本能:制作的本能与获取的本能。这两种本能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形式。

它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形式即是“机械操作”和“企业经营”。两者在追求的目标与活动方式上截然不同并互相抵触。

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特别是经济波动和危机,皆来源于这两种制度的矛盾和冲突。据此,凡勃伦主张通过一定形式(例如建立技术人员委员会)便可发挥“机械操作”制度的优越性,消除“企业经营”带来的弊端。

由此可见,凡勃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是以唯心论、进化论和社会改良主义为特征的。

康芒斯和米契尔等人追随着这些基本观点。他们也把经济发展视为一种进化过程;并接受从工业和商业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资本主义的观点;都承认经济波动与危机是该制度的痼疾。米契尔一生致力于研究商业循环的原因及对策,康芒斯则着重于研究劳工问题。

他们像凡勃伦一样,着重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他们对资本主义前途的看法不像凡勃伦那样悲观,而且不相信通过阶级斗争可以改造资本主义。

在“过渡”时期,艾尔斯等人强调从评价标准的角度和技术进步的性质来考察经济现象。他认为,在工业化社会,实际上存在着与科学技术相联系,能给人类带来福利的真正的价值观,和与特权、地位相联系,给人类造成祸患的伪价值观;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真正的价值论必将逐渐占据优势。艾尔斯对社会发展动向的这种观点对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新制度学派继承了前两个时期制度学派的传统,并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形势加以发展,具有某些新特点。

他们强调结构分析方法,反对单纯的“经济”分析和数量分析法,主张应结合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结构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因素来分析经济现象。他们强调应当重新探讨“价值标准”以便正确认识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是非与善恶。他们强调应修订政策目标,进行“结构改革”,实现权力和收入分配的均衡化,同凡勃伦一样,新制度学派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政策主张从未脱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范畴。

上一篇:曼彻斯特学派 下一篇:效用价值理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