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29页(1149字)

19世纪80年代形成的、以主观心理分析为特征的、影响最大的一个边际效用学派,也称“心理学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均有在维也纳大学任教经历,也称“维也纳学派”。

门格尔是该学派的奠基人,他以其名着《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为该学派奠立了以主观心理分析为特征的方法论基础,以及后来被称作边际效用论的价值论为核心的理论基础。在1883~1884年同德国历史学派首领施莫勒进行的史称“方法论争论”中,又以其富于挑战性的姿态和显然比较合理的论点占了上风,为奥地利学派此后的形成进一步准备了条件。

奥地利学派的形成是同门格尔的两位忠诚学生的卓有成效的努力分不开的。F.维塞尔(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力图将生产成本价值论纳入边际效用论的范畴,认为成本不过是被牺牲和付出的效用,所以边际效用论是通则,而生产成本论是特例。

维塞尔还力图以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分配法则,将生产要素论和边际效用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归属分配论”,以论证各生产要素都得到了应当归属于它的那部分产品。此外,他又是“边际效用”一词的首创者。

庞巴维克是另一位着名代表者,他在精心加工和通俗化门格尔主观价值论的同时,还着力发挥了所谓“边际对偶”决定价格的理论;他提出了着名的时差利息论,将一切剥削收入均归结为人们具有不同时间特点的物品效用主观评价的差异,以之反对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该理论成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性的分配论;他还对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追踪式批判,认为马克思所阐明的生产价格论同劳动价值论格格不入,因而导致马克思体系的“崩溃”。

20世纪初期随着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崩溃,奥地利学派曾沉寂一时。

但30年代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学派的思想又在老奥地利学派成员的学生和追随者的努力下得到复活,并在学术界独树一帜,既公开反对和敌视社会主义制度,又同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主流相抗争。其主要代表者有庞巴维克的学生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1881~1973)和米塞斯的学生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 ),此外还有莱克曼(Ludwig M.Lackmann,1906~ ),科兹纳(Israel Kirzner,1930~ )和罗斯巴德(Murray N.Rothbard,1926~ )等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他们强调自由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诋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既无活力又导致奴役,也不同意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认为这只会导致经济波动。当前,奥地利学派的思想主要在美国和德国一些学者着作中继续得到传播。

上一篇:时差利息论 下一篇:洛桑学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