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斯曲线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50页(564字)

表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一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家A.W.菲利浦斯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提出来的。这条曲线表示,当失业率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高。因此,如附图所示,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货币工资增长率(W),菲利浦斯曲线(PC)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根据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货币工资增长率决定了价格增长率,所以,菲利浦斯曲线也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低,反之,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高。新古典综合派经济学家把菲利浦斯曲线作为调节经济的依据,即当失业率高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承受一定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当通货膨胀率高时,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借助提高失业率以降低通货膨胀率。货币主义者对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提出了质疑,并进一步论述了短期菲利浦斯曲线、长期菲利浦斯曲线和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以进一步解释不同条件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参见“短期菲利浦斯曲线”、“长期菲利浦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浦斯曲线”。

上一篇:滞胀 下一篇:短期菲利浦斯曲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