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58页(1090字)

研究有关经济增长的各种问题的理论的总称。

对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的古典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把国民财富的增长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论述了分工引起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劳动者的人数增加,这两者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后,英国古典派经济学家李嘉图研究了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长期停滞趋势。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歇尔强调了资本积累和企业家的组织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彼特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尽管这些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但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经济科学本身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逐渐形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那时到现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

在50年代,主要是建立各种经济模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途径。从理论上看,这些模型也是对凯恩斯关于投资等于储蓄时国民收入均衡这一公式动态化、长期化的结果。在这些经济模型中最主要的有: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分别提出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索洛与斯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和卡尔多的新剑桥增长模型。在60年代,主要是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

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经济学家J.W.肯德里克(J.W.Kendrick)和E.F.丹尼森(E.F.Deniison)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和实际资料对美国有关经济增长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以及对美国、西欧、日本等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在70年代,主要是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企图说明经济能否无限地增长下去,以及经济增长是好事还是坏事的问题。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人类经济增长的前途作出了悲观的结论,提出了实现“零经济增长”的主张,而另一些学者则反对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前途是光明的。80年代之后“新经济增长理论”,把技术进步这一变量作为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深入分析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研究经济增长历史过程的增长阶段论,以及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分析和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增长理论中都有相当的影响。增长理论是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各种问题的,不同于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

参见“经济增长”。

上一篇:太阳黑子理论 下一篇:多部门增长模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