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恶性循环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11页(644字)

关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低、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的一种理论。

由R·纳克斯于1953年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提出。他认为,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的稀缺,这是因为其宏观经济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低收入意味着储蓄能力低,由此引起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造成进一步的低收入。

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低收入意味着低购买力,由此引起投资引诱不足,进而导致低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

这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两个恶性循环互相影响,使经济状况无法好转,经济增长难以实现。这一理论的含义是:资本缺乏是造成两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因而资本形成在消除经济停滞、促进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一个循环说明了资本存量、收入与储蓄三个主要环节的关系,第二个循环则说明了市场容量、收入与投资三者的关系。

两个循环相互影响,使得投资引诱与储蓄无法互相配合与协调,因而很难打破两个循环。和人口陷阱论一样,贫困恶性循环论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惟一出路是实行全面投资。

R·纳尔逊(Nelson)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也持类似观点。

这种理论从一个方面强调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资本稀缺,但不少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它混同了绝对的储蓄水平与相对的储蓄比率,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而且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可能性。

分享到: